人生长恨水长东诗词( 五 )


短短的六个字中 , 包容着极深广的内容 。
这便是所谓取一于万而涵盖万有 。
杜甫《曲江》“风飘万点正愁人” , 晏殊《破阵子》“荷花落尽红英” , 表现的都是对有情之生命面临衰败之际的哀惋感叹之情 , 但都没有后主这句的感情深厚 。
“谢了”二字中所表现的惋惜感叹之情本已十分强烈 , 然犹嫌言不尽意 , 复又于其后加上“太匆匆”三字着力形容 , 使惋惜感叹之情更加突出 。
林花凋谢 , 这本是有情之生命的必然结果 , 但如果没有凄风苦雨的摧残 , 也不至于象这样“太匆匆” 。
所以作者接着写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这个九字的长句 , 来说明林花之所以匆匆凋谢的原因 。
由对林花的惋惜感叹之情 , 转到对风雨的怨恨之情 。
林花是美丽的 , 但又是柔弱的 , 朝是雨打 , 晚是风吹 , 风风雨雨 , 何能消受?《红楼梦》里林黛玉的《葬花词》中写道:“一年三百六十日 , 风刀霜剑严相逼 。
明媚鲜妍能几时 , 一朝飘泊难寻觅 。
”和后主的这句词描写的情景十分相似 。
李后主以花比喻一切美好的事物(当然也包括人的美好生命) , 这就具有更丰富的内容 。
林花易谢是自然规律 , 而朝雨晚风也是自然规律 。
人无回天之力 , 既不能常护花而不使之零落 , 也不能挡住风雨对花的摧残 , 这便是这个九字句中“无奈”二字的含义 。
无力回天任风雨 , 自然只有“无可奈何花落去”了 。
面对美好事物之殒落 , 而又爱莫能助 , 其情该是何等痛苦难堪 。
所以接着便由写花的零落 , 转到写人思想感情之痛苦 。
“胭脂泪”三字是由花转入写人的交接点 。
胭脂 , 是林花着雨的鲜艳颜色 , 它指代的是美好的花 , 象喻的是美好的人生 , 美好的事物 。
泪 , 就花而言 , 是“梨花一枝春带雨”的“雨”;就人而言 , 是“感时花溅泪”的“泪” 。
花之雨滴犹人之泪点 , 人之泪点犹花之雨滴 。
雨泪交流 , 物我同一 , 不知何者为物 , 何者为我 , 何者为雨 , 何者为泪 , 其状物抒情真是传神入妙 。
“相留醉”三字 , 含蓄蕴藉 , 情意婉转 。
醉 , 非指酒醉 , 而是如痴如醉之意 。
相留醉 , 是写人与花互相留恋到了如痴如醉的情境 。
林花带雨如泪 , 对美好的人生留恋不忍离去 , 而人则泪流如雨 , 对花这样美好的事物难舍难分 。
人与花如此之多情 , 但又不能永日相守 , “流水落花春去也” , 水流去也 , 花落去也 , 春归去也 , 而人亦将亡也 。
花落不能重开 , 人亡不可复生 , 花落人亡之后 , “几时重”呢?那是永远不会重合了 。
永远不会重合 , 那不是此恨绵绵无绝期吗?于是词人发出了深深的哀叹:“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啊!这一个九字的长句 , 前六字写“恨” , 后三字写“水” , 江水滔滔滚滚 , 无穷无尽 , 犹如人生长恨之绵绵无期 。
词的开头至“几时重”各句 , 层层蓄水 , 这末一句闸门忽开 , 满腹愁恨一下全倾泻了出来 。
前面含蓄委婉 , 似“不着一字 , 尽得风流” , 叫人低回流连;末句似“只着一字 , 境界全出” , 令人魂动心惊 。
王国维《人间词话》说后主词“俨有释迦、基督担荷人类罪恶之意” , 这是一句比拟之词 。
后主词中所写的虽是个人失去故国的痛苦 , 但却另有一种博大深厚的思想感情 。
即如这首《相见欢》 , 写的只是林花 , 实际象喻着一切美好的事物;写的只是个人的悲哀 , 但又不局限于一己之悲哀 , 词的形象所表现的是对人生无常、世事多变、年华易逝的无可奈何的种种复杂情绪 , 这种情绪远远超出了自己的“身世之戚” , 有着更普遍、更广泛的内容 , 好象包容了人类所有的悲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