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能量 诗词( 六 )


柏格森:我们感到时间的延续像一条我们无法逆行的小溪 。
它是我们存在的基础,像我们感到的那样,它是我们生活的那个世界的本质 。
托马斯:如果当命运的最后时刻临近时,我们越加紧紧依奉它,那么满头白发也会是一种幸福,残存的理智不是灾难 。
但是生活的长久习惯使我们不情愿去死 。
卢梭:如果我们永远不死,我们反而会成为不幸的人 。
当然,死是很痛苦的 。
但是,当我们想到我们不能永远活下去,想到还有一种更美好的生活将结束今天的痛苦,我们就会感到轻松的 。
如果有人允许我们在这个世界上长生不死,请问谁愿意接受这不祥的礼物? 冰心《往事》:假如生命是乏味的,我怕有来生;假如生命是有限的,今生已是满足的了 。
【中西生死哲学】儒家一方面承认“死生有命”,但也强调“未知生,亦知死?”以此提醒世人把重点放在现世努力 。
孟子所谓“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最能突现这种人文精神 。
道家庄子虽明言“死生命也”,但也强调应用平等心看待生死,因为“生死如一”最能突现超拔精神 。
在西方,柏拉图曾经明白强调,人生的目的在求真善美,但永恒的真善美只有在死亡之后,因此,“哲学就是对死亡的练习” 。
并且,他主张灵魂不死论,其学生亚里士多德虽然否认灵魂不死,但也肯定“神圣理性不死”,并强调“我们应尽力过理性生活,使自己不朽” 。
到了康德,认为灵魂不死虽然“没有逻辑的确定性”,却有“道德的确定性与必要性” 。
因而他强调,精神愈用而愈出的道理,“想得越多,做得越多,就活得越久” 。
在黑格尔更是直言“死亡是一种扬弃” 。
存在主义者海德格尔则明言,人生观即死亡观,人生既然注定是“迈向死亡的存有”,因此,如何能在平日尽心尽责,才是面对生死最好的态度 。
到了当代,因为医学发达,“临终关怀”更成为普世关心的问题,如何“生有尊严,死也有尊严”,也成为超越国界的共同课题 。
芝加哥大学萝丝教授的名著《生死学》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