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忆江南教学设计(11)
如何培养低中段学生积累语言的兴趣理论依据小学阅读教学,不仅要指导和训练学生理解语言、运用语言,而且必须指导和训练学生积累语言 。
语言积累,是小学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 。
如何培养学生语言积累的兴趣呢?以下是我在教学中的尝试,与大家共勉 。
一、指导学生在理解品味语言中体会语言的魅力《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 。
的确,语文教学中,心须让学生走进文本,深入作者内心与之进行心灵的对话 。
因此,必须指导学生在理解品味语言的过程中体会语言的魅力,激发积累语言的兴趣 。
在教学《记金华的双龙洞》一课时,我出示了作者描写自己通过孔隙进入内洞时感觉的两句话:“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 。
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 。
”这两句话,写出了作者乘船进入内洞时的真实感受,无疑是本篇课文的重要语句 。
如何引导学生“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呢?我先播放配乐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感知作者的真实感受;然后让学生抓住“挤压”、“ 稍微”、“ 准会”等词语,或联系生活实际,或联系课文内容,或解读作者心情,反复读,反复体会 。
学生们在读中理解品味语言,体会语言的魅力,培养对语言的感受能力,同时获得了情感的体验,提高了审美情趣 。
二、指导学生在掌握方法中体会积累语言的乐趣 词语是语言的基本材料,所谓“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充分说明了词语的重要性 。
对于中年段的学生来说,理解词语是理解文章内容,体会文章情感的关键, 培养学生积累语言的兴趣,必须在阅读教学和课外阅读指导中训练学生掌握语言的方法 。
大量阅读是积累语言材料的主要途径,我常鼓励学生阅读课本,做到熟读成诵 。
在古诗词中,进行语言积累,既是弘扬祖国语言文字,又是锻炼学生联想和高度概括语言的再次学习 。
《暮江吟》这首诗,作者以明快的语言,吟诵了夜暮时江上的美丽景色,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由衷热爱 。
古诗中吟诵江上景物的诗篇很多,也很美 。
教学时,我补充了同一作者的同类作品《忆江南》:“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
能不忆江南?”对于补充的古诗,低年级学生只要求读读背背,而中高年级要求除读背之外再理解一些重点词句,并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感情 。
通过扩充,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了这一组古诗的共同美,阅读的兴趣油然而生 。
并在反复的诵读、领悟过程中,积累了语言,接受了潜移默化的美的熏陶 。
如在教学《扁鹊治病》这则寓言时,学生基本上能通过自读自悟明白其中的道理,因此我在教学时放手让学生通过自己阅读文本去理解、体会 。
我从救死扶伤、药到病除、妙手回春、起死回春词语入手,从词语引出主人公,再引出课文,一方面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学生积累词汇 。
在教学《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篇课文前,我深入研读教材,发现本课的词句理解是关键,尤其是课文的第三段里,“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耐人寻味”等词语理解更能起到以词带句,深刻体会作者情感的作用 。
因此,在备课及教学中着力研究如何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 。
首先在理解“花团锦簇”、“姹紫嫣红”时,结合语境,引导学生发现词语,并结合生活实际,想象“花团锦簇”、“姹紫嫣红”所描绘的画面,随之出示课件,展现其所描绘的画面,借助画面,对它进行形象化的理解,这种由“形”到“意”再到“境”的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对语言文字的感知、领悟和积累 。
其次,对“应接不暇”的理解,采用重点突破法——先理解“暇”的意思,分析“暇”的形旁,把握字形,利用课件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推想其意思,借以指导学生运用 。
学生于语境中,于生活经验中,不仅理解了词语的意思,训练了语言的迁移与运用能力 。
最后,将词语还原于课文,在理解的基础上,读出“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不同味道,读出课文中蕴含的意味,这样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关键词语的感悟、理解和运用,使词语教学鲜活起来 。
- 人到中年,读懂这四首诗词,你就活明白了
- 名为帝国的记忆读后感锦集
- 音的记忆读后感摘抄
- 记忆棉|记忆枕芯可以直接洗吗
- 给叔叔阿姨写个人回忆录的建议
- 前宅胡同忆孙道临先生
- 想你,是我最美的回忆
- lol|lol十大信仰英雄排行榜,满满都是老玩家的回忆
- 春节|描写春节的诗句,有关春节的诗句诗词
- 给女同学毕业留言如何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