押ao韵的gu诗词( 二 )


"麻"、"家"、"瓜"的韵母是,韵母虽不完全相同,但它们是同韵字,押起韵来是同样谐和的 。
押韵的目的是为了声韵的谐和 。
同类的乐音在同一位置上的重复,这就构成了声音回环的美 。
但是,为甚么当我们读古人的诗的时候,常常觉得它们的韵并不十分谐和,甚至很不谐和呢?这是因为时代不同的缘故 。
语言发展了,语音起了变化,我们拿现代的语音去读它们,自然不能完全适合了, 例如:山行[唐]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xié),白云深处有人家(jiā)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huā) 。
xié和jiā,huā不是同韵字,但是,唐代"斜"字读siá(s 读浊音),和现代上海"斜"字的读音一样 。
因此,在当时是谐和的 。
又如:江南曲[唐]李益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q ī) 。
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ér ) 。
在这首诗里,"期"和"儿"是押韵的;按今天普通话去读,q ī和ér 就不能算押韵了 。
如果按照上海的白话音念"儿"字,念像n í音(这个音正是接近古音的),那就谐和了 。
今天我们当然不可能(也不必要)按照古音去读古人的诗;不过我们应该明白这个道理 。
才不至于怀疑古人所押的韵是不谐和的 。
古人押韵是依照韵书的 。
古人所谓"官韵",就是朝廷颁布的韵书 。
这种韵书,在唐代,和口语还是基本上一致是;依照韵书押韵,也是比较合理的 。
宋代以后,语音变化较大,诗人们仍旧依照韵书来押韵,那就变为不合理的了 。
今天我们如果写旧诗,自然不一定要依照韵书来押韵 。
不过,当我们读古人的诗的时候 。
却又应该知道古人的诗韵 。
在第二章里,我们还要回到这个问题上来讲 。
第二节 四声四声,这里指的是古代汉语的四积声调. 我们要知道四声,必须先知道声调是怎样构成的 。
所以这里先从声调谈起 。
声调,这是汉语(以及某些其它语言)的特点 。
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构成了汉语的声调,而高低、升降则是主要的因素 。
拿普通话的声调来说,共月四个声调:阴平声是一个高平调(不升不降叫平);阳平声是一个中升调(不高不低叫中);上声是一个低升调(有时是低平调);去声是一个高降调 。
古代汉语也有四个声调,但是和今天普通话的声调种类不完全一样 。
古代的四声是:(1 )平声 。
这个声调到后代分化为阴平和阳平 。
(2 )上声 。
这个声调到后代有一部分变为去声 。
(3 )去声 。
这个声调到后代仍是去声 。
(4 )入声 。
这个声调是一个短促的调子 。
现代江浙、福建、广东、广西、江西等处都还保存着入声 。
北方也有不少地方(如山西、内蒙古)保存着入声 。
湖南的入声不是短促的了,但也保存着入声这一个调类 。
北方的大部分和西南的大部分的口语里,入声已经消失了 。
北方的入声字,有的变为阴平,有的变为阳平,有的变为上声,有的变为去声 。
就普通话来说,入声字变为去声的最多 。
其次是阳平;变为上声的最少 。
西南方言(从湖北到云南)的入声字一律变成了阳平 。
古代的四声高低升降的形状是怎样的 。
现在不能详细知道了 。
依照传统的说法 。
平声应该是一个中平调,上声应该是一个升调,去声 应该是一个降调,入声应该是一个短调. 《康熙字典》前面载有一首歌诀,名为《分四声法》: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 。
这种叙述是不够科学的,但是它也这我们知道了古代四声的大概 。
四声和韵的关系是很密切的 。
在韵书中 。
不同声调的字不能算是同韵 。
在诗...
用一句押韵的诗词来描述宋词和宋词人 。
1.韵是诗词格律的基本要素之一 。
诗人在诗词中用韵,叫做押韵 。
2.押韵是指在特定的文体里,在某些句子的一定位置上使用同韵的字 。
押韵的文体称韵文,诗歌是最常见的韵文 。
从《诗经》到后代的诗词,差不多没有不押韵的 。
民歌也没有不押韵的 。
在北方戏曲中,韵又叫辙,押韵叫合辙 。
3.一首诗有没有韵,是一般人都觉察得出来的 。
至于要说明什么是韵,那却不太简单 。
但是,今天我们有了汉语拼音字母,对于韵的概念还是容易说明的 。
一般认识:诗词中所谓韵,大致等于汉语拼音中所谓的韵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