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达月的诗词( 三 )


—— 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
—— 李白《静夜思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
—— 张九龄《望月怀远》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
—— 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
—— 王安石《泊船瓜洲》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
—— 杜甫《月夜忆舍弟》
描写月亮的诗句.望月怀远 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
【诗文解释】 海上升起了一轮明月,远在天涯的人与我同样望月,思念对方 。
多情的人埋怨漫漫长夜,整个晚上想念亲人 。
熄灭蜡烛怜爱这满屋的月光,披上衣服觉得露水渐渐重了 。
不能把这满手的月光赠给你,还是回去睡觉吧,希望与你在梦里相见 。
【词语解释】 遥夜:漫漫长夜 。
竟夕:通宵 披衣:表示出户 。
露滋:露水打湿 。
还寝:回卧室再睡 。
【诗文赏析】 这是一首望月怀人的诗 。
由望月引起相思,竟彻夜不眠,月光是引起相思的原因,又是相思的见证 。
诗人通过写主人公的动作表达了主人公的内心情感 。
全诗意境雄浑而又幽清,语言形象真切,情与景有机地交融在一起,温婉缠绵,回味无穷 。
2.李白《静夜思》赏析 静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
胡应麟说:“太白诸绝句,信口而成,所谓无意于工而无不工者 。
”(《诗薮?内编》卷六)王世懋认为:“(绝句)盛唐惟青莲(李白)、龙标(王昌龄)二家诣极 。
李更自然,故居王上 。
”(《艺圃撷馀》)怎样才算“自然”,才是“无意于工而无不工”呢?这首《静夜思》就是个样榜 。
所以胡氏特地把它提出来,说是“妙绝古今” 。
这首小诗,既没有奇特新颖的想象,更没有精工华美的辞藻;它只是用叙述的语气,写远客思乡之情,然而它却意味深长,耐人寻绎,千百年来,如此广泛地吸引着读者 。
一个作客他乡的人,大概都会有这样的感觉吧:白天倒还罢了,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思乡的情绪,就难免一阵阵地在心头泛起波澜;何况是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明月如霜的秋夜! 月白霜清,是清秋夜景;以霜色形容月光,也是古典诗歌中所经常看到的 。
例如梁简文帝萧纲《玄圃纳凉》诗中就有“夜月似秋霜”之句;而稍早于李白的唐代诗人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里,用“空里流霜不觉飞”来写空明澄澈的月光,给人以立体感,尤见构思之妙 。
可是这些都是作为一种修辞的手段而在诗中出现的 。
这诗的“疑是地上霜”,是叙述,而非摹形拟象的状物之辞,是诗人在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 。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错觉呢?不难想象,这两句所描写的是客中深夜不能成眠、短梦初回的情景 。
这时庭院是寂寥的,透过窗户的皎洁月光射到床前,带来了冷森森的秋宵寒意 。
诗人朦胧地乍一望去,在迷离恍惚的心情中,真好象是地上铺了一层白皑皑的浓霜;可是再定神一看,四周围的环境告诉他,这不是霜痕而是月色 。
月色不免吸引着他抬头一看,一轮娟娟素魄正挂在窗前,秋夜的太空是如此的明净!这时,他完全清醒了 。
秋月是分外光明的,然而它又是清冷的 。
对孤身远客来说,最容易触动旅思秋怀,使人感到客况萧条,年华易逝 。
凝望着月亮,也最容易使人产生遐想,想到故乡的一切,想到家里的亲人 。
想着,想着,头渐渐地低了下去,完全浸入于沉思之中 。
从“疑”到“举头”,从“举头”到“低头”,形象地揭示了诗人内心活动,鲜明地勾勒出一幅生动形象的月夜思乡图 。
短短四句诗,写得清新朴素,明白如话 。
它的内容是单纯的,但同时却又是丰富的 。
它是容易理解的,却又是体味不尽的 。
诗人所没有说的比他已经说出来的要多得多 。
它的构思是细致而深曲的,但却又是脱口吟成、浑然无迹的 。
从这里,我们不难领会到李白绝句的“自然”、“无意于工而无不工”的妙境 。
3. 在诗人眼里,一轮明月,诗意盎然 。
你就看古人赋予月亮的美称吧——玉免、夜光、素娥、嫦娥、冰轮、冰镜、玉轮、玉蟾、桂魄、蟾蜍、顾菟、婵娟、玉弓、玉桂、玉盘、玉钩、玉镜、广寒宫、玉羊......真是不胜枚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