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诗词怎样弄好平仄( 五 )


后一首基本押入声六月和九屑韵(只有“阔”是七易韵,词韵第十八部入声五物、六月、七易、八黠、九屑、十六叶同用),“歇”、“发”、“噎”、“别”、“节”、“说”今都读平声,不能与“切”、“阔”、“月”、“设”押韵;为了保持音乐美,都要读如去声 。
2 诗词的平仄就押韵的格律要求说,韵字是关键字,关键字读音与中古音系统不合,就打乱了格律,也就破坏了音乐美 。
至于韵字以外,如果没有其他规律(指平仄协调,下面谈)拘束着,就放松些也未尝不可,至少是关系不大 。
例如上面举的四首,第二首的“独”是入声字,照今音读为平声,也不会感到怎么难听;同理,第三首“直”也是入声字,照今音读为平声,也不会感到怎么难听 。
这是宽的一条路,只求合乎格律,或只管关键字,用大话说是得凑合且凑合主义 。
目的是减轻负担,让大量有志...
古典诗词的平仄声调是什么意思?怎么押韵? 今韵的平声一般指拼音中的一二声 。
仄声一般指拼音中的三四声 。
出句不可以有孤平,失替,三平尾 。
对句也不可以 。
在此前提下,遵循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对字原则,对出平仄 。
要遵循句句相对,联联相黏的原则 。
在绝句中,24句押韵 。
1可压可不压 。
押韵的话,一般同一韵母就是一个韵 。
huan,gan这样最后一个韵母一样的,也是一个韵 。
这里全部是指今韵,古韵今韵不同 。
古代的平仄怎样分唐诗的平仄平仄是近体诗最重要的格律因素 。
我们讲近体诗的格律,主要就是讲平仄 。
平仄在诗和韵文中的作用是构成一种节奏 。
作家依照汉语声调的特点,安排一种高低长短互相交替的节奏,就是所谓"声律" 。
《文心雕龙o声律》篇就谈到这个问题 。
中国文人很早就有意识地运用声调的交互,主要是平仄的交互,来寻求声律的美 。
但是,平仄的交互作为一种规则固定下来,则是从近体诗开始的 。

【写诗词怎样弄好平仄】

相传南朝沈约发明了四声,甚至有人说平仄的区分也是沈约在他的《四声谱》里规定了的 。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
声调在古代汉语里是客观存在的,不是由谁主观创造的 。
至於沈约等人有意识地运用声调的交互来写诗,那自然是可能的 。
但是我们也应该承认:声调的交互是中国历代诗人们长期创作所积累的艺术经验,决不是少数文人所发明的 。
远在魏晋时代,诗人们可能就已经探索用声调的交互作为一种艺术手段,沈约等人不过更积极更有意识地提倡罢了 。
平仄的交互成为诗的格律要求以后,其影响是很深远的 。
不但近体诗用平仄,连某些古体诗也用平仄,这就是所谓入律的古风(见下文) 。
不但诗用平仄,连词律和曲律也离不了平仄 。
懂得了近体诗的平仄,对於词,曲的平仄也就迎刃而解了 。
平仄的掌握不是很困难的 。
拿普通话来说,阴平、阳平都是平声,上声、去声都是仄声 。
古代的入声字,现在转到上声、去声的,也不成问题,因为反正上、去、入三声都是仄声 。
只有从入声转到阴平、阳平的字,才需要记一下,而这类字是有限的 。
吴方言、闽方言、粤方言、湘方言、赣方言等区域的人辨别平仄更加容易,因为他们的方言里仍保存着入声 。
普通话区域像河北省、山西省、内蒙古自治区等,也有许多地方还保存入声 。
因此,经过一定的学习,各地方的人辨别平仄都不是很困难的 。
四声与平仄四声,这里指的是古代汉语的四种声调 。
我们要知道四声,心须先知道声调是怎样构成的 。
所以这里先从声调谈起 。
声调,这是汉语(以及某些其它语言)的特点 。
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构成了汉语的声调,而高低、升降则是主要的因素 。
拿普通话来说,共有四个声调:阴平声是一个高平调(不升不降叫平);阳平声是一个中升调(不高不低叫中);上声是一个低升调(有时是低平调);去声是一个高降调 。
古代汉语也有四个声调,但是和今天普通话的声调种类不完全一样 。
古代的四声是:⑴平声 。
这个声调到后代分化为阴平和阳平 。
⑵上声 。
这个声调到后代有一部分变为去声 。
⑶去声 。
这个声调到后代仍是去声 。
⑷入声 。
这个声调是一个短促的调子 。
现代江浙、福建、广东、广西、江西等处都还保存着入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