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雁南飞的古诗词( 四 )


据科学分析 , 这是雁充分利用气流进行飞行的一种奇妙的“节能术” 。
我国常见的雁有鸿雁、豆雁、白额雁等 。
雁是候鸟 , 有着一年一度的迁徙 , 每年春分后 , 飞往北方 , 秋分后飞回南方 。
当年唐太宗在山西汾河赋诗云:“不识只今汾水上 , 唯有年年秋雁飞 。
”可见古人早就知道雁有年年迁徙的习性 。
由于雁有季节准确的迁徙 , 古人把它视为音讯的“使者” , 历史上还有“鸿雁传书”的故事 。
雁一年两度的迁徙 , 说明它对于天气的冷暖变化的反应很敏锐 。
华北农村流传民谣有:“七九河开河不开 , 八九雁来雁总来 。
”如果大雁迁徙的提早或推迟 , 预示着当地天气有反常...古代咏雁诗集粹 卢贤生 每当萧飒的秋天季节 , 仰视寥廓的万里霜天 , 时常可以见到一群群自北向南飞行的鸿雁 , 它们组成整齐的行列 , 单行横空 , 宛如一个“一”字 , 双行相交形成一个“人”字 , 古人称之为雁阵、雁字、雁序 , 这也是古诗材料 。
如陆游《幽居》诗:“雨霁鸡栖早 , 风高雁阵斜 。
”白居易《江楼晚眺景物鲜奇》:“风翻白浪花千片 , 雁点青天字一行 。
” 古人云:“雁行有序” , 雁的组织性很突出的 , 雁在飞行时 , 飞在队伍前头的一只雁 , 都是由体强识途的老雁担任 , 雁阵的线条整齐 , 两雁之间的距离保持匀称 。
据科学分析 , 这是雁充分利用气流进行飞行的一种奇妙的“节能术” 。
我国常见的雁有鸿雁、豆雁、白额雁等 。
雁是候鸟 , 有着一年一度的迁徙 , 每年春分后 , 飞往北方 , 秋分后飞回南方 。
当年唐太宗在山西汾河赋诗云:“不识只今汾水上 , 唯有年年秋雁飞 。
”可见古人早就知道雁有年年迁徙的习性 。
由于雁有季节准确的迁徙 , 古人把它视为音讯的“使者” , 历史上还有“鸿雁传书”的故事 。
雁一年两度的迁徙 , 说明它对于天气的冷暖变化的反应很敏锐 。
华北农村流传民谣有:“七九河开河不开 , 八九雁来雁总来 。
”如果大雁迁徙的提早或推迟 , 预示着当地天气有反常的现象 。
诗人陆游留心雁儿的活动并揭示它和气候的对应关系 。
如他在《夜归》诗云:“今年寒到江乡早 , 未及中秋见雁飞 。
”此诗地点是浙江省绍兴 , 当年雁儿在中秋前提早南飞过浙江 , 结果天气早寒 。
近来对大雁观察记录也表明 , 大雁提前南飞 , 结果北方天气早寒 , 南方气温也比常年偏低 。
虽说雁是候鸟 , 秋季霜降南旋 , 但古代诗词经常和雪联在一起 , 这似乎有悖事实 。
著名的有唐代卢纶的《塞下曲》:“月黑雁飞高 , 单于夜遁逃 。
欲将轻骑逐 , 大雪满弓刀 。
”这首诗引起一场现代对雁生活习性新研究 , 起因出自科学家华罗庚针对此诗在《中学语文教学》上写了一首质疑诗:“北方大雪时 , 群雁早南归 。
月黑天高处 , 怎得见雁飞 。
”此质疑诗一出 , 报刊、杂志争相刊载 , 大加赞赏 , 借此勉励后生 , 要善于独立思考 , 疑前人所未疑 。
但也有不少学者 , 指出华诗欠妥 , 说“雪中雁”和“月黑雁飞高”确是事实 。
查阅古诗 , 很多诗人描写了雪和雁 。
例如唐代高适《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 , 北风吹雁雪纷纷 。
”宋代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人生到处知何似 , 应似飞鸿踏雪泥 。
”唐代李白《千里思》:“胡雁度日边 , 风雪迷河洲 。
”唐代贺朝《从军行》:“天山漠漠长飞雪 , 来雁遥传沙塞寒 。
”这情景跟卢纶的《塞下曲》很一致 , 作为候鸟的大雁 , 为什么还遭遇大雪呢?这主要与气候的多变和地理位置有密切关系 , 塞外气温骤降 , 大雁刚刚南飞 , 白雪就覆盖大地 。
另外中国地理气候南北差异很大 , 塞外在农历八月就下雪 , 甚至更早 , “胡天八月即飞雪”(岑参诗)“五月天山雪”(李白诗) , 所以大雁难逃“雪网”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