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州古诗词

梧州古诗词

有关于描写梧州春夏秋冬的古诗词主要描写梧州风景的古诗词春眠不觉晓 , 处处闻啼鸟. ——孟浩然《春晓》谁言寸草心 , 报得三春晖. ——孟郊《游子吟》红豆生南国 , 春来发几枝? ——王维《相思》好雨知时节 , 当春乃发生. ——杜甫《春夜喜雨》野火烧不尽 , 春风吹又生.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春种一粒粟 , 秋收万颗子. ——李绅《悯农》阳春布德泽 , 万物生光辉----------汉 乐府古辞《长歌行》不知细叶谁裁出 , 二月春风似剪刀--------唐 贺知章《咏柳》
为什么说粤语是最接近古汉语的? 从古代诗歌可以看出粤语是传承于正统古汉语-中原雅言其实古代诗歌 不但要押韵 而且平仄对仗非常严格比如五言绝句王之涣 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其格式是仄起首句不入韵押平韵式仄仄平平仄 , 平平仄仄(平韵) 。
平平平仄仄 , 仄仄仄平(平韵) 。
普通话念不但韵脚不押韵 平仄声也完全出格了粤语中“流”和“楼”是同音[lau] 普通话分别是流[liu] 楼[lou]这首诗成为千古名句是因为其使用两个对偶句组成一诗 两个对偶句之间用 “流” 和“ 楼”这两个同声字连接成诗 对偶句对平仄的对仗最严格一般唐律诗平仄只需要按照 一三五不论 二四六分明 即第二第四第六个字一定要按照你写的诗所属格式的平仄声 五言绝句每句诗的第二第四个字一定要按照平仄格式 。
而且对偶句是精确到每一字的平仄 。
普通话 平声为一二声 仄声为三四声第一联仄仄平平仄 对 平平仄仄平 普通话念:平仄平平仄 平平仄平平第二联平平平仄仄 对 仄仄仄平平 普通话念: 仄平平平仄 仄仄平平平为什么普通话平仄声这么大差别 因为胡人误读汉语造成的 最明显就是仄声字入声字被大两误读成平声 入声字完全消失 所以普通话念古诗词即使勉强押韵了 平仄声也对不上号 。
下面一首唐诗最能够说明问题
初中重要的古文诗歌鉴赏六种题型 中国是诗的国度 , 以唐诗宋词为代表的古典诗歌具有极高的艺术成就和审美价值 , 古代诗歌鉴赏越来越多地成为各地中考试题的重要组成部分 。
纵观2007年中考诗歌鉴赏最后一题 , 我们可以从以下六个方面进行赏析 。
一、领悟情感型 【热度指数】 ★★★★★(2007年有江西、云南、广东梅州、浙江嘉兴等地的10多份试卷设计了此类试题 。
) 【中考再现】 (2007年浙江嘉兴)阅读《山中与幽人对酌》 , 回答问题 。
山中与幽人对酌 ⊙ 李 白 两人对酌山花开 , 一杯一杯复一杯 。
我醉欲眠卿且去 , 明朝有意抱琴来 。
最后一题:“我醉欲眠卿且去 , 明朝有意抱琴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技巧点拨】 诗歌是最适合抒情的一种文学体裁 , 因而理解一首诗的思想情感就显得十分重要 。
据此 , 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这一考点的热度指数最高了 。
那么 , 我们怎样把握诗歌的情感呢?一是知人论“诗” , 在平时阅读中多注意了解诗人的身世经历;二是借助诗歌的意象去领悟;三是注意题后的注释和题干的提示 。
【参考答案】 表达了诗人对自由自在生活的热爱之情和朋友之间的深情 。
二、综合检测型 【热度指数】 ★★★★★(2007年有山东腾州、山东济宁、辽宁沈阳、江苏无锡等地的10来份试卷设计了此类试题 。
) 【中考再现】 (2007年山东滕州)阅读下面的诗 , 完成后面题目 。
雪 梅 ⊙ 卢梅坡 梅雪争春未肯降 , 骚人搁笔费评章 。
梅须逊雪三分白 , 雪却输梅一段香 。
最后一题:这首诗运用了什么写法?包含了怎样的哲理? 【技巧点拨】 很多时候 , 命题人往往会在最后一题中设计出综合性较强的题目 。
这种题目初看较难 , 其实仔细分析便会发觉很容易 。
只不过是在前面分类的基础上进行了一番综合罢了 。
【参考答案】 运用托物言志(或类比)的手法;一个人应看到自己的长处 , 但也要看到别人的长处 , 更要看到自己不如别人的地方 。
三、赏析评价型 【热度指数】 ★★★★(2007年有河南、浙江杭州、四川成都、江苏泰州、山东滨州等地的试卷设计了此类试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