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全局眼光的诗词( 七 )


在某种条件下,关键的部分甚至能够对全局和整体起决定性作用 。
诸葛亮多年苦心经营,巧妙布置八阵图,都是为了一个全局性的战略目标——“吞吴”,而刘备的报仇之举则是部分、局部的小目标 。
办事情只有从整体着眼,统筹全局,才能选择最佳方案,以求实现最有目标 。
刘备意气用事,仅从局部着眼,贸然发动进攻,结果不仅局部遭到失败,而且还从根本上破坏了诸葛亮苦心筹划的战略大局,使“吞吴”大计泡影 。
这首诗以生动鲜明的历史事实昭示后人:树立全局观念,局部服从全局是多么重要 。
【题目】观书有感 (宋 朱熹)【诗词原文】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
问渠那得清如水?为有源头活水来 。
【哲理】以池塘为喻,说明了为学之道,必须不断积累,不断地吸收新的营养 。
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万事万物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 。
正是这种不间断的运动、变化和发展,是事物才能在不断自我更新中存在下去 。
这种运动一旦停止,事物也就不可能存在了 。
如果没有知识的不断更新,不断积累,一个人的学问也就回变成一潭死水,毫无生气和进展了 。
治学之道如此,办其他事情也是这样 。
【题目】草 (唐 白居易)【诗词原文】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
【哲理】说明世界上的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而这种运动、变化和发展都有其基本的秩序,都是有规律的 。
规律是客观的,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新事物必定战胜旧事物 。
这首诗常被用来比喻新事物的强大啊生命力 。
尽管有严寒相逼,有野火摧残,旧事物的威力可谓横肆暴虐,却无法改变客观规律 。
新事物在春风吹拂下,正蓬蓬勃勃,一派生机 。
三、坚持矛盾分析的方法【题目】寄兴 (宋 戴复古)【诗词原文】黄金无足色,白璧有微瑕 。
求人不求备,妾愿老君家 。
【哲理】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内部都包含着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因此,我们要如实反映事物的本来面目,就必须坚持两分法、两点论,全面地看问题 。
我们对人、对事、对己,都要一分为二,如果责备求全,就是一点论,就会犯片面性、绝对化的错误 。
【题目】雪梅 (宋 卢梅坡)【诗词原文】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 。
梅须逊许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
【哲理】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事物之所以千差万别,就在于她们各有其特殊性的矛盾...
有关表现忧国忧民的古诗文名句蜀相杜甫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
题曰“蜀相”,而不曰“诸葛祠”,可知老杜此诗意在人而不在祠 。
然而诗又分明自祠写起 。
何也?盖人物千古,莫可亲承;庙貌数楹,临风结想 。
因武侯祠庙而思蜀相,亦理之必然 。
但在学诗者,虚实宾主之间,诗笔文情之妙,人则祠乎?祠岂人耶?看他如何着墨,于此玩索,宜有会心 。
开头一句,以问引起 。
祠堂何处?锦官城外,数里之遥,远远望去,早见翠柏成林,好一片葱葱郁郁,气象不凡那就是诸葛武侯祠所在了 。
这首一联,开门见山,洒洒落落,而两句又一问一答,自开自合 。
接下去,老杜便写到映阶草碧,隔叶禽鸣 。
有人说:“那首联是起,此颔联是承,章法井然 。
”不错 。
又有人说:“从城外森森,到阶前碧色,迤迤逦逦,自远望而及近观,由寻途遂至入庙,笔路最清 。
”也不错 。
不过,倘若仅仅如此,谁个不能?老杜又在何处呢? 有人说:既然你说诗人意在人而不在祠,那他为何八句中为碧草黄鹂、映阶隔叶就费去了两句?此岂不是正写祠堂之景?可知意不在祠的说法不确 。
又有人说:杜意在人在祠,无须多论,只是律诗幅短,最要精整,他在此题下,竟然设此二句,既无必要,也不精彩;至少是写“走”了,岂不是老杜的一处败笔? 我说:哪里,哪里 。
莫拿八股时文的眼光去衡量杜子美 。
要是句句“切题”,或是写成“不啻一篇孔明传”,谅他又有何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