拱宸桥的诗词( 八 )


我有时简直想得不能忍耐 。
11月28日 我仰在沙发上,听风声在窗外过路 。
风里夹着雨 。
天色阴得如黑夜 。
心里思潮起伏,又想起故国了 。
从初到哥廷根的日记里,我引用了这几段 。
实际上,类似的地方还有不少,从这几段中也可见一斑了 。
一想到我的母亲和祖国母亲,我就心潮腾涌,留在国外的念头连影儿都没有 。
几个月以后,在1936年7月11日,我写了一篇散文,题目叫《寻梦》 。
开头一段是: 夜里梦到母亲,我哭着醒来 。
醒来再想捉住这梦的时候,梦却早不知道飞到什么地方去了 。
下面描绘在梦里见到母亲的情景 。
最后一段是: 天哪!连一个清清楚楚的梦都不给我吗?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 。
我在国内的时候,只怀念,也只有可能怀念一个母亲 。
现在到国外来了,在我的怀念中就增添了一个祖国母亲 。
这种怀念在初到哥廷根的时候异常强烈,以后也没有断过 。
这种怀念,一直伴随我度过了在欧洲的十一年 。
季羡林(1911.8.6—2009.7.12) 。
著名的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东方学家、思想家、翻译家、佛学家、作家 。
他精通12国语言 。
曾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科院南亚研究所所长 。
1911年8月6日出生于山东省临清市康庄镇 。
北京大学教授,中国文化书院院务委员会主席,中科院院士,中国语言学家,文学翻译家,梵文、巴利文专家,作家 。
对印度语文文学历史的研究建树颇多 。
祖父季老苔,父季季嗣廉,母赵氏,农民 。
叔季嗣诚 。
幼时随马景恭识字 。
6岁,到济南,投奔叔父季嗣诚 。
入私塾读书 。
7岁后,在山东省立第一师范学校附设新育小学读书 。
10岁,开始学英文 。
12 岁,考入正谊中学,半年后转入山东大学附设高中 。
在高中开始学德文,并对外国文学发生兴趣 。
18岁,转入省立济南高中,国文老师是董秋芳,他又是翻译家 。
"我之所以五六十年来舞笔弄墨不辍,至今将近耄耋之年,仍然不能放下笔,全出于董老师之赐,我毕生难忘 。
" 1930年,考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专业方向德文 。
从师吴宓、叶公超学东西诗比较、英文、梵文,并选修陈寅恪教授的佛经翻译文学、朱光潜的文艺心理学、俞平伯的唐宋诗词、朱自清的陶渊明诗 。
与同学吴组缃、林庚、李长之结为好友,称为"四剑客” 。
同学中还有胡乔木 。
喜欢"纯诗",如法国魏尔兰、马拉梅 。
比利时维尔哈伦,以及六朝骈文,李义山、姜白石的作品 。
曾翻译德莱塞、屠格涅夫的作品 。
大学期间,以成绩优异,获得家乡清平县政府所颁奖学金 。
1935年9月,根据清华大学文学院与德国交换研究生协定,清华招收赴德研究生,为期3年。
季羡林被录取,随即到德国 。
在柏林和美国与乔冠华同游 。
10月,抵达哥廷根,结识留学生章用、田德望等 。
入哥廷根大学,"我梦想,我在哥廷根,……我能读一点书,读点古代有过光荣而这光荣将永远不会消灭的文字 。
""我不知道我能不能捉住这个梦 。
”(《留德十年》) 1936年春,季羡林选择了梵文 。
他认为“中国文化受印度古代文化的影响太大了,我要对中印文化关系彻底研究一下,或许能有所发现” 。
因此,“非读梵文不行” 。
“我毕生要走的道路终于找到了,我沿着这一条道路一走走了半个多世纪,一直走到现在,而且还要走下去 。
”(《留德十一年》)“命运允许我坚定了我的信念 。
” 季羡林在哥廷根大学梵文研究所主修印度学,学梵文、巴利文 。

【拱宸桥的诗词】

选英国语言学、斯拉夫语言学为副系,并加学南斯拉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