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典的古诗词( 二 )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是说朝廷何日派遣冯唐去云中郎赦免魏尚的罪呢?典出《史记·冯唐列传》 。
汉文帝时,魏尚为云中(汉时的郡名,在今内蒙古自治区托克托县一带,包括山西西北部分地区)太守 。
匈奴曾一度来犯,魏尚亲率车骑出击,所杀欺众 。
后因报功文书上所载杀敌的数字与实际不合(少了六个首级),被削职 。
经冯唐代为辨白后,文帝就派冯唐“持节”(带着传达圣旨的符节)去赦免魏尚的罪,让魏尚仍然担任云中郡太守 。
苏轼此时因政治上处境不好,调密州太守,故以魏尚自许,希望能得到朝廷的信任 。
节:兵符,古代使节用以取信的凭证 。
持节:是奉有朝廷重大使命 。
2.亲射虎,看孙郎 。
亲射虎,看孙郎:为“看孙郎,亲射虎”的倒句 。
孙郎:孙权 。
《三国志·吴志·孙权传》载:“二十三年十月,权将如吴,亲乘马射虎于凌亭,马为虎伤 。
权投以双戟,虎却废 。
常从张世,击以戈、获之 。
”这里以孙权喻太守 。
用典的诗句是这几句中的哪一个????诗歌典故的出处与由来诗歌中用典,讲究“言必有据”,必须有出处与由来,决不可信口雌黄 。
综观中国古典诗歌的典故,大多数来自以下三个方面:1、典故来自先秦诸子著作 。
如陶渊明的《饮酒》尾联: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
《饮酒》原诗共二十首,此诗句出自第五首,是最广为传诵的名篇 。
陶渊明弃官还柴桑,辗转迁移后定居南里南村 。
此诗作于他五十三岁时,写隐居后醉酒采菊的乐趣 。
尾联写诗人被眼前的景物、哲理、情趣和谐统一的情境所陶醉,悟出返朴归真,任随自然的哲理 。
他感到很难用言语来形容,于是巧妙而风趣地用典“欲辨已忘言”作结 。
此典出《庄子·齐物论》:“夫大道不称,大辨不言 。
”和《庄子?外物》:“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
”又如孟浩然的《过故人庄》首联: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
写老朋友准备了一顿实惠的美味:鸡肉和黄米饭,请我到他家去作客 。
这种简单朴素的“鸡黍宴”,具有浓厚的乡村风味,简直是难以抵抗的诱惑!其中“鸡黍”典出《论语·微子》:“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 。
”后人即用之以表示农家待客饭菜的丰盛 。
2、典故来自历史典籍 。
诗人怀古、咏史之类的诗词,多从史书典籍中援引史实典故入诗 。
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里: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
此中“周郎”来自《三国志·吴志·周瑜传》,记载周瑜二十四岁就被任为建威中郎将,吴中皆称他周郎 。
赤壁因吴国都督周瑜火烧曹军得名,故称周郎赤壁 。
又如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里: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
此中“燕然未勒”,咏叹强敌未破,功业未立 。
“燕然”为山名,即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的杭爱山 。
典出《后汉书·窦宪传》,记载后汉永元元年,窦宪大破匈奴北单于,“登燕然山,去塞三千里,刻石勒功”而返 。
作者化用典故,表明战争没有取得胜利,还乡之计无从谈起 。
情调苍凉悲壮,感情沉郁 。
3、典故来自文学作品 。
如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三、四句: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
末句“一片冰心在玉壶”用典来自鲍照的《白头吟》:“直如朱丝绳,清如玉壶冰” 。
喻做人品格高洁,做官清白 。
又如王维《山居秋暝》的尾联: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
典出《楚辞· 招隐士》:“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以久留 。
”这里反用其意,说春天的芳华虽已消歇,秋景也佳,王孙自可留在山中 。
诗人仿佛找到一个世外桃源,含蓄地将自己留恋山林的心情表达出来 。
4、典故来自神话寓言、民间传说,逸闻故事、民谣歌谣等 。
如李商隐的《无题》尾联: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
典出神话传说“八仙过海” 。
“蓬山”指海上仙山,女方居处;“青鸟”是仙鸟,是西王母的传信使者 。
还如李商隐的《马嵬》颈联: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
尾句“七夕笑牵牛”用典,出自民间“牛郎织女”的故事。
指天宝十载七月七日,唐玄宗和杨贵妃在长生殿相约世世为夫妇之时,曾对天上牛郎织女一年一度鹊桥相会加以取笑 。
可在马嵬坡,“六军同驻马”要求诛杀误国的杨贵妃时,唐玄宗竟然赐杨贵妃自缢!诗人别出新意,在诗中流露出唐玄宗背盟,没有保护好杨贵妃而听任“六军”摆布,至使爱情浪漫史以悲剧划上句号,留给后世扼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