粽子有关的诗词( 四 )


到头都是强阳气 , 初不悟、本无生灭 。
见破底 , 何须更求指诀 。
贺新郎宋 许及之旧俗传荆楚 。
正江城、梅炎藻夏 , 做成重午 。
门艾钗符关何事 , 付与痴儿呆女 。
耳不听、湖边鼍鼓 。
独炷炉香熏衣润 , 对潇潇、翠竹都忘暑 。
时展卷 , 诵骚语 。
新愁不障西山雨 。
问楼头、登临倦客 , 有谁怀古 。
回首独醒人何在 , 空把清尊酹与 。
漾不到、潇湘江渚 。
我又相将湖南去 , 已安排、吊屈嘲渔父 。
君有语 , 但分付 。
端午带注释的诗词 一、端午诗词有关端午的诗词甚多 , 这里选取一首 。
《乙卯重五诗》【宋】陆游重五山村好 , 榴花忽已繁 。
粽包分两髻 , 艾束著危冠 。
旧俗方储药 , 羸躯亦点丹 。
日斜吾事毕 , 一笑向杯盘 。
二、翻译和注释翻译端午节到了 , 火红的石榴花开满山村 。
诗人吃了两只角的粽子 , 高冠上插着艾蒿 。
又忙着储药、配药方 , 为的是这一年能平安无病 。
忙完了这些 , 已是太阳西斜时分 , 家人早把酒菜备好 , 他便高兴地喝起酒来 。
注释①乙卯:指1195年 , 宋宁宗庆元元年 , 作者71岁 , 在家乡绍兴隐居 。
重五:因是五月五日 , 故曰“重五” , 即端午节 。
因这天古人以兰草汤沐浴 , 又称“浴兰节” 。
又因这天少女须佩灵符 , 替榴花 , 还称“女儿节”②棕包分两髻:粽子有两个尖尖的角 。
古时又称角黍 。
为什么端午节要吃粽子?南朝吴均《续齐谐记》载:“屈原以五月五日投泪罗而死 , 楚人哀之 , 每于此日 , 以竹筒贮米祭之 。
”最早粽子是黍米蒸制而成 。
到了宋朝 , 粽里有馅 , 中间夹枣、豆、杏之类 。
③艾束著危悉高高的帽子上插上艾枝 。
据说艾叶气 , 熟芬芳 , 能通九窍 , 去疾病 , 故载于帽子上 。
危冠:高冠 。
这是屈原流放江南时所戴的一种帽子 , 屈原《涉江》一诗云:“带长铁之陆离分 , 冠切云之崔鬼 。
”④储药:古人把五月视为恶日 。
关于端午节的古诗展开全部端午节简介 农历五月初五 , 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 , 它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 。
端午也称端五 , 端阳 。
此外 , 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 , 如:午日节、重五节 , 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 , 天中节、地腊、诗人节、龙日等等 。
虽然名称不同 , 但总体上说 , 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还是同多于异的 。
过端午节 , 是中国人二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 , 由于地域广大 , 民族众多 , 加上许多故事传说 , 于是不仅产生了众多相异的节名 , 而且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 。
其内容主要有:女儿回娘家 , 挂钟馗像 , 迎鬼船、躲午 , 帖午叶符 , 悬挂菖蒲、艾草 , 游百病 , 佩香囊 , 备牲醴 , 赛龙舟 , 比武 , 击球 , 荡秋千 , 给小孩涂雄黄 , 饮用雄黄酒、菖蒲酒 , 吃五毒饼、咸蛋、粽子和时令鲜果等 , 除了有迷信色彩的活动渐已消失外 , 其余至今流传中国各地及邻近诸国 。
有些活动 , 如赛龙舟等 , 已得到新的发展 , 突破了时间、地域界线 , 成为了国际性的体育赛事 。
关于端午节的由来 , 说法甚多 , 诸如: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 ;纪念曹娥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 , 吴月民族图腾祭说等等 。
以上各说 , 各本其源 。
据学者闻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列举的百余条古籍记载及专家考古考证 , 端午的起源 , 是中国古代南方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 , 比屈原更早 。
但千百年来 , 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 , 已广泛深入人心 , 故人们“惜而哀之 , 世论其辞 , 以相传焉” , 因此 , 纪念屈原之说 , 影响最广最深 , 占据主流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