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别古诗词阅读理解( 四 )


[简解]具有一定的常见(常见)的文化和历史地理知识,对于理解古文、古诗,是很有作用的 。
我们知道了“岭外”的知识,便自然知道“岭外”指的就是“五岭以南”地区,而这个地区原本是唐、宋流放地,就能准确解答第1题了,答案为“五岭以南地区” 。
知道了“汉江”的位置,就可以知道作者在由南向北行进,从而知道史的1、2句是追述贬官岭南的情况,而3、4句是写作者临近家乡时的心情 。
再看1、2句和3、4句之间,实际上有因果关系 。
因为贬官到遥远的岭南,很就没有得到家乡、亲人的音信(“音书绝”),对于亲人的近况一点也不了解;因此临近家乡、临近旧居的时候,内心忐忑不安,“不敢问来人”,生怕有什么意外 。
这一心理描写,真是惟妙惟肖、意味悠长 。
长期贬谪天涯,一旦赦还家乡,自然是兴高采烈的,作者却反而胆怯起来了 。
这无疑是反衬手法,以此来反映他的矛盾心理,突出他强烈而深切的思念、关爱之情,这一手法是很巧妙的 。
由此看来,我们必须具有常见的历史地理知识和较强的联想能力,必须首先把诗歌看懂读透;然后在按照题目要求,有的放矢地分析、解答 。
[参考答案] 1,五岭以南地区 追述贬居岭南情况 回归近乡时的心情 2,因为贬居岭南“音书断”,不知家里情况,有种种疑虑,心情十分矛盾 。
这是映衬手法,更能表现出深切的思念、关爱之情 。
(意思对即可)练习2 马嵬驿 袁枚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亦自有银河 。
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 。
[试题]1,“石壕村”源自唐代诗人 的诗歌 ;“长恨歌”的作者是唐代诗人 ,其号为。
2,诗的三、四句中的“石壕村”与一、二句中的 相呼应,“长生殿”与一、二句中的 相呼应 。
3,诗的三、四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作者] 袁枚,字子才,号随园老人,清代文学家,浙江钱塘人 。
提倡“性灵说”,有《小仓山房集》、《随园诗话》和《子不语》 。
[常识] 马嵬,地名,在今陕西兴平县西25里 。
唐朝安史之乱时,唐玄宗避逃四川,路过此地,禁军兵谏,处死杨国忠,并且逼迫玄宗命杨贵妃(杨玉环)自缢 。
长恨歌:白居易所作长篇叙事诗,写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 。
[题解]清乾隆十七年(1752)作者赴陕西任职,路过马嵬坡,吊古伤今,题写了这首诗 。
要解答好试题,必须先弄清作者思路,把诗歌读懂 。
诗人的思路是由古到今、由君王到百姓,通过对比,提出自己的见解 。
诗的起句便一反古人,面对马嵬坡而呼吁人们不要老是吟唱当年白居易写得《长恨歌》,替唐玄宗和杨贵妃垂泪;承句直接指出,那是因为人间也有“银河”阻隔,使人们不能团圆 。
第三句转到安史之乱时期的大诗人杜甫,杜甫所写的《石壕吏》等一系列的诗歌,描写了百姓家破人亡、妻离子散的悲惨遭遇,反映了人民的痛苦;最后一句诗人指出百姓的泪多于长生殿上的泪,人民的痛苦远远地超出了唐玄宗的个人痛苦,实际上这是再次强调“莫唱当年长恨歌”,而应当去多多关心人民的疾苦 。
由此看来,作者对文人们一到马嵬坡,就想起李隆基和杨贵妃的故事大不以为然,他认为应当以民为本,始终关注人民的疾苦 。
怀古是为了讽今、或者是为了抒怀,袁枚的这首诗自然也是具有现实意义的 。
这样,我们就可以顺利地解答试题了 。
第1题为文学常识,答案为:杜甫 、 《石壕吏》, 白居易 、 香山居士 。
第2题需作简要分析 。
“石壕村”是民间乡村,是当时百姓苦难的象征,所以和“人间”相呼应,唐玄宗身居“长生殿”,自然和“长恨歌”相呼应 。
三、四两句,“石壕村”和“长生殿”并列,以泪相比,所以是运用的对比的手法,突出了人民的痛苦生活 。
表达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对《长恨歌》的不以为然 。
(意思对即可)练习3过华清宫 杜牧新丰绿树起黄埃,数骑渔阳探使回 。
霓裳一曲千峰上,舞破中原始下来 。
过华清宫 崔撸门横金锁悄无人,落日秋声渭水滨 。
红叶下山寒寂寂,湿云如梦雨中尘 。
[试题]1,两首诗的一、二句有所不同,杜牧从 的角度切入,崔撸却是从 角度切入 。
2,有人认为杜牧诗中的“始”字用得极好,...
关于送别的古诗词有哪些《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唐 · 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