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惑之年的古诗词( 二 )


三十而立:三十岁的时候就可以自立于世 。
2、成语典故 这是《论语·为政》中孔子对于自己在30岁时所达到人生状态的自我评价 。
原文是“吾十有五 , 而志于学 。
三十而立 , 四十而不惑 , 五十而知天命 , 六十而耳顺 , 七十而从心所欲 , 不逾矩” 。
虽然不是人人都能做孔圣人 , 但后人往往把孔子的这些自我评语作为人生不同阶段所应达到的生活理想状态 。
孔子还说:“立于礼 。
”(《论语 泰伯》) , 又说:“不知礼 , 无以立也 。
”(《论语 尧曰》) , 所以孔子说他“三十而立” , 是指他这个时候懂得礼 , 言行都很得当 。
[1]孔子求道于老聃 。
不禁心旷神达 , 说:“吾三十而立 , 四十而不惑 , 今五十一方知造化为何物矣!”3、出处 子曰:“吾十有五 , 而志于学 , 三十而立 , 四十而不惑 , 五十而知天命 , 六十而耳顺 , 七十而从心所欲 , 不逾矩 。
” 4、英文 A man should be independent [steadfast] at the age of thirty.At thirty, a man should be able to think for himself.5、例句 我三十而立 , 但是人们跟我说我看起来像是二十岁出头。
我国伟大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说:「三十而立」 , 意谓到了三十岁时有所成 , 站得稳 。
...
请问“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岁知天命、六十花甲”是什么意思? ...三十而立——人在三十岁时就应该确定自己的人生目标与发展方向 。
四十不惑——人到了四十岁就没有什么可以顾虑、疑惑的了 。
(有一种没有选择和后退的心理) 五十知命——五十岁就不得不认命了 , 已经无法抗拒了 。
六十花甲——六十在阴历来算 , 已经天支地干一个轮回了 , 要认老了 。
七十古稀——七十就已经是糟老头了 , 人生快到头了 。
当然这是按古代人的寿命和观点来提醒人生短暂 , 激励人要抓紧生命中的宝贵时间 。
古代年龄称谓 在学习古文的过程中 ,  经常会碰到一些表达年龄称谓的词 , 如:“弱冠”、“耄耋”等 。
学生往往对此很费解 。
其实类似这样的词还很多 , 都是我们在学习古文的过程中所必须了解的知识 。
古人的年龄称谓来源不一 , 大多根据不同年龄的生理特征而命名 , 但也有一些是因袭前人所言而成为固定称谓的 。
在所有的年龄称谓中 , “九十”的称谓可谓最多最有趣 。
或叫“鲐背” , 鲐是一种鱼 , 背上的斑纹如同老人褶皱的皮肤 。

又人到暮年 , 皮肤上生出老年斑如冻梨之皮 , 故又称“冻梨” 。
还有依据生理特征命名的 , 如:人初生叫“婴儿” , 是因为人初生需要抱在胸前喂奶 。
婴可与膺通假 , 膺者胸也 。
婴儿即为抱在胸前之儿 。
七岁除叫做“悼”外 , 还叫“龆龀”也叫做“毁齿” , 因为正是换牙时期 , 所以有此称呼 。
十五岁叫做“童” , “山无草木曰童” 。
古代十六岁成年 , 十五岁男子未加冠 , 女子未及笄 。
此处用的是比喻意 。
另外 , 我们现在常说的“而立之年”、“不惑之年”、“知命之年” , 则来自于《论语·为政篇》的记载:“子曰:十有五而志于学 , 三十而立 , 四十而不惑 , 五十而知天命 , 六十而耳顺 , 七十从心所欲不距 。
” 汉人戴圣所辑《礼记·曲记篇》中说:“人生十年曰幼 , 二十曰弱 , 三十曰壮 , 四十曰强 , 五十曰艾 , 六十曰耆 , 七十曰老 , 八十、九十曰耄 , 百年曰期 。
”其中还有耄年有罪不加身的说法 。
但后人却常把“幼学”、“弱冠”等作为年龄称谓 , 这恐怕是后代词汇由单音节向双音节发展的原因吧 我国还有干支纪年的传统 , 六十年为一轮 , 故又有六十岁为“花甲之年”的说法 。
杜甫有诗句曰:“酒债寻常行处有 , 人生七二十古来稀 。
”于是 , 七十又有了“古稀之年”的别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