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景就在身边古诗词

美景就在身边古诗词

有关美景就在身边的古诗有哪些?《题西林壁》年代:北宋 作者: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
《西湖留别》年代: 唐 作者: 白居易征途行色惨风烟,祖帐离声咽管弦 。
翠黛不须留五马,皇恩只许住三年 。
绿藤阴下铺歌席,红藕花中泊妓船 。
处处回头尽堪恋,就中难别是湖边 。
《西湖杂诗》年代: 清 作者: 黄任珍重游人入画图,楼台绣错与茵铺 。
宋家万里中原土,博得钱塘十顷湖 。
《饮湖上,初晴后雨》年代: 宋 作者: 苏轼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
《题临安邸》年代: 宋 作者: 林升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
描绘中国风景名胜的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 苏轼(说的是西湖)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
赏析: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从题可知,诗人在西湖饮酒游赏,开始时阳光明丽,后来下起了雨 。
两种不同的景致,让他都很欣赏 。
他说:天晴之时,西湖碧水荡漾,波光粼粼,风景正好;下雨时,西湖周围的青山,迷蒙苍茫,若有若无,又显出另一番奇妙景致 。
“潋滟”,波光闪动 。
“空蒙”,烟雨迷茫 。
这两个词都是叠韵词,增强了诗歌语言的音乐性 。
这里,诗人既写了湖光,又写了山色;既有晴和之景,又有雨天之韵,可以说内容是很多的 。
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又很笼统,因为这两句并非只适用于西湖 。
其实,这正是诗人笔法高妙之处 。
西湖很美,但究竟美在哪里,怎样美法,恐怕没人说得清 。
如果具体地描绘景物,可能会有个别精彩之句,但总失之太实、太具体,不能传达出西湖给人的整体印象 。
苏轼这两句有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同时又很形象、很传神,想象空间很大,将“西湖即是美”这一人们共有的感受用诗的语言表述出来 。
同时,这两句也反映出诗人开阔的胸襟与达观自适的性情 。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西子”即西施,春秋时越国有名的美女 。
无论是淡雅妆饰,还是盛装打扮,西施都一样美丽动人;如果把西湖比做西施的话,那么不管是晴是雨,是冬是春,它都同样美不胜收 。
以绝色美人喻西湖,不仅赋予西湖之美以生命,而且新奇别致,情味隽永 。
人人皆知西施是个美女,但究竟是怎样的美丽,却只存在于个人心中 。
而西湖的美景不也是如此吗?采用这样的手法,比起直接去描写,不知要节约多少笔墨,而它的寓意却丰富深刻得多 。
它对读者不只诉之于感受,同时也诉之于思考,让读者通过自己的想象去发挥诗的内涵 。
这一出色的比喻,被宋人称为“道尽西湖好处”的佳句,以致“西子湖”成了西湖的别名 。
也难怪后来的诗人为之搁笔:“除却淡妆浓抹句,更将何语比西湖?”(宋人武衍《正月二日泛舟湖上》)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说的是钱塘江)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赏析:全以“行”字为线索,从孤山寺起,至白沙堤终 。
以“春”字为着眼点,写出了早春美景给游人带来的喜悦之情 。
尤其是中间零句,景中有人,人在景中,描写了孤山寺一带到白沙堤一带的景色,中间的转换不露痕迹,衔接很自然 。
不但描绘了西湖旖旎骀给予人的感受 。
如不说绿草如茵,雨的沐浴下的勃勃生机,而且将诗人本身陶醉在这良辰美景中的心态和盘托出,使人在欣赏了说“浅草才能没马蹄”,就不落俗套,富有新意 。
从结构上看,从描写孤山寺的春光,以及世间万物在春色西湖的醉人风光的同时,也在不知不觉中深深地被作者那对待春天、对生命的满腔热情所感染和打动了 。
杜甫《望岳》(说的是泰山)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
赏析:这首是杜甫青年时代的作品,充满了诗人青年时代的浪漫与激情 。
全诗没有一个“望”字,却紧紧围绕诗题“望岳”的“望”字着笔,由远望到近望,再到凝望,最后是俯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