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祁诗词研究( 三 )


我们透过《漱玉集》中各种花之意象象征意义的捕捉,或许可探及李清照情感心态衍变的轨迹 。
做为具有东方式大家闺秀典雅风范的李清照,却因其先天秉赋异俗,才华志向超群,以及传统文化中儒家人格精神的影响,自然突破了一般闺阁...
如何对古诗词赏析诗歌是各种文学样式中最早出现的一种,它以丰富的感情和想象使人心潮起伏,以鲜明的节奏和美妙的韵律使人吟咏回味,以高度的凝练和含蓄使人回味无穷 。
它是人们喜闻乐见的文学形式 。
可是,由于诗歌的凝练含蓄,以及文化积淀少等原因,诗歌鉴赏也历来是难题,下面我谈几点古代诗歌赏析的方法,供方家指点 。
一、分清诗歌类别不同的诗歌在表情达意、技巧运用、韵律节奏等方面各有其特点 。
按表达方式可分为叙事诗和抒情诗;按语言形式可以分为古风、格律诗、词、元曲 。
诗歌的类别不同,形式风格也不同,鉴赏诗歌,首先要分清类别 。
在常见的诗歌中,抒情诗歌的比例比较大,尤其值得研究 。
抒情诗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直接抒情,一类是间接抒情 。
间接抒情又可以三类:一类是借景抒情,一类是借事抒情,还有一类是托物言志 。
下面分别说明 。
1、直接抒情"诗言歌咏,见景生情" 。
直接抒情的诗歌一般是前两句写景或者写事,后两句抒情 。
如李白《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
作者先言汪伦以歌赠己,后言桃花潭水即使深达千尺,也不及友人之情深,其惊喜之情溢于言表,直接传达出内心的激动 。
2、借景抒情"一切景语皆情语",借景抒情的诗是把自己要抒发的情感寄予于所描写的景物之中 。
例如刘禹锡的《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斜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
诗中作者仿佛纯客观地描写昔日显赫大族王导、谢安家的燕子,如今也飞入了寻常百姓的家门,不是直接写朝代更替、人事变迁,而是将怀古之悠情寓于看似琐碎之小事之上,看似平淡然引人深思 。
3、借人、事抒情此类诗歌多以历史人物或者重大事件为题材,作者借这些事件和人物表明自己的看法或者抒发沧桑变化的感慨 。
例如杜牧的《赤壁》:折戟沉沙铁未消,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
诗中认为周瑜的成功很侥幸,如果没有东风,火攻便不能成功,连二乔都将被曹操掳去,委婉地表达了孙刘联军会惨遭灭亡的严重后果 。
4、托物言志此类诗多借助某种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事物,来表达自己的心迹或某种情感 。
如虞世南《蝉》: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
蝉垂着长长的触须,饮着清洁的甘露,远扬的蝉声从高大挺拔的梧桐树上传向远方 。
它身居高处,不同反响,并不是借了秋风的威力 。
作者借蝉表明自己的看法:人若能身居高洁,同样能不用借助任何力量而使声名远扬 。
二、尽可能了解诗歌的历史背景一首诗在赏析过程中,不了解历史背景往往容易导致诗歌鉴赏肤浅化,停留在就事论事的层面上 。
例如李清照《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
就诗面来说,作者通过叙写项羽,宁可自刎乌江也不回去见江东父老的情节,表达了对项羽不屈辱偷生的壮举的仰慕之情 。
但再深入思考:李清照是婉约词派集大成者,何以对豪迈的项羽大加赞叹,其用意何在?翻开历史,我们看到李清照所处的时代:金兵南下,汴京失守,宋王朝被迫迁都南京,致使无数人民家破人亡,作者也遭遇丧夫之痛 。
女诗人孤苦零丁,飘零异乡,有感而发,写下此诗 。
原意是要借项羽不苟且偷生的悲壮之举,抒发对南宋王朝苟且偷安、醉生梦死的谴责之情 。
可见,要全面地赏析古代诗歌,了解其历史背景是何等的重要 。
三、尽量多地熟悉作者的人生经历诗人人生经历的变化,往往致使其诗歌风格、题材、思想内容的变化 。
其中以李煜、李商隐、李清照等人最为典型 。
其前期作品与后期诗作几乎判若两人 。
以李后主为例,25岁便成为富庶的南唐的一国之君,生活豪华奢侈,其词作范围,多描写宫廷生活,如其《玉楼春 晚春初了明肌雪》、《浣溪沙 红日已高三丈透》;或沿袭传统题材写男女之情,如《一斛珠 晓妆初过》、《菩萨蛮 花明月晴笼轻雾》;或写离愁别恨,如《采桑子 庭前春逐红英尽》、《清平乐 别来春半》等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