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字诗词( 五 )


3. 五津:蜀中的长江自湔堰至健为一段有五个渡口,即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合称为五津 。
4. 宦游:为了做官而远游四方 。
5. 比:古代五家相连为比 。
比邻:近邻 。
这两句化用了曹植《赠白马王彪》中“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 。
恩爱苟不亏,在远分日亲 。
”6. 无为:不要,不用 。
歧路:岔路,指分手的地方 。
译文一:古代三秦之地,拱护长安城垣宫阙 。
风烟滚滚,望不到蜀州岷江的五津 。
与你握手作别时,彼此间心心相印;你我都是远离故乡,出外做官之人 。
四海之内只要有了你,知己啊知己,不管远隔在天涯海角,都象在一起 。
请别在分手的岐路上,伤心地痛哭;象多情的少年男女,彼此泪落沾衣 。
译文二:三秦护卫着巍峨的长安,你要奔赴的蜀地,却是一片风烟迷茫 。
离别时,不由得生出无限的感慨,你我都是远离故土,在仕途上奔走的游子 。
人世间只要是志同道合的朋友,即使远在天涯,也似在身边 。
不要在分手时徘徊忧伤,像多情的儿女一样,任泪水打湿衣裳 。
赏析一:这是王勃的一首赠别名作,它和一般送别诗充满伤感情调迥然不同,有一种奋发有为的精神.诗中第五六两句更使友情升华到一种更高的美学境界.全诗抑扬顿挫,壮阔谨严,是五律的典型作品.从平仄,押韵来看,这首诗符合五律的要求,但在对仗上却和后来标准的五律有异,即首联对仗,颔联散行.这正表明初唐律诗还没有定型的特点.赏析二:别离之苦,文人墨客笔下的永恒主题 。
诗人王勃却一反别离的愁怨,以一个全新的视角抒写送好友上任的情怀 。
王勃送他的一位姓杜的好友去上任蜀州的少府,不知不觉间已来到城外 。
回望那长安城在三秦的护卫下显得如此无奈;遥望那蜀州的五大渡口,在风烟迷雾中竟是如此凄迷 。
好友此去,何日才能相会?离别的伤感,袭上王勃的心头 。
但想到为官的友人与自己,上任、调离,实在是平常之极的事,又何必徒伤别离 。
悲伤的情绪也去了不少 。
高兴地面对别离,只要我们彼此心中着对方,即使远隔千里,我们的心却紧帖在一起 。
念及此时,所有的离愁别绪似乎都已荡然无存 。
送君千里,终有别 。
在即将分手的岔路口,好友的眼眶已然湿润 。
“快别像女孩子一样,流泪送别 。
看,只要我们彼此心里有着对方,即使远隔千山万水,也如同近在咫尺啊 。
”这是何等开阔的胸襟,何等超脱的情怀 。
空间上的距离永远隔不断心灵的联系 。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将千古传颂 。
赏析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王勃在长安的时候写的 。
“少府”,是唐代对县尉的通称 。
这位姓杜的少府将到四川去上任,王勃在长安相送,临别时赠给他这首诗 。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
”开头两句分别点出送别的地点和行人的去向 。
“城阙”,指京城长安,阙是宫门两边的望楼 。
“三秦”,泛指长安附近 。
项羽破秦后,把秦国原来的地盘分为雍、塞、翟三国,封秦朝的三个降将为王,称为“三秦” 。
“城阙辅三秦”,是说京城长安周围有三秦夹辅着 。
“五津”,是杜少府要去的地方 。
四川的岷江从灌县到犍为这一段有白华津、万里津等五个渡口,称“五津” 。
长安是诗人和杜少府分手的地方,城郭宫阙,气象雄伟,历历在目 。
杜少府离开这里,自然是恋恋不舍 。
而将去的蜀州呢?千里迢迢,风烟渺渺,极目望去不免产生几分惆怅 。
这两句通过一近一远两处景物的对照,衬托出行者、送行者双方依依惜别的感情 。
杜字开头的成语

【杜字诗词】

杜鹃啼血、杜门面壁、杜门谢客、杜门不出、杜口无言、杜默为诗、杜门自绝、杜门自绝、杜渐防萌、杜绝言路、杜门自守、杜口吞声、杜口木舌、杜门屏迹、杜口绝言、杜断房谋、杜门绝迹、杜口裹足、杜门却扫、杜绝后患、杜门绝迹、杜绝人事、杜门绝客、杜口结舌、杜弊清源、杜邮之戮、杜渐除微、杜隙防微、杜门晦迹、杜门绝客、杜微慎防、杜渐防微、杜耳恶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