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在诗词中( 二 )


他高兴极了,写诗明志:“四十无闻,斯不足畏,脂我名车,策我名骥 。
千里虽遥,孰敢不至!”(《荣木》第四章)刘裕打入建康后,作风也颇有不平凡的地方,东晋王朝的政治长期以来存在“百司废弛”的积重难返的腐化现象 。
经过刘裕的“以身范物”(以身作则),先以威禁(预先下威严的禁令)的整顿,“内外百官,皆肃然奉职,风俗顿改“ 。
其性格、才干、功绩,颇有与陶侃相似的地方,曾一度对他产生好感 。
但是入幕不久,看到刘裕为了剪除异己,杀害了讨伐桓玄有功的刁逵全家和无罪的王愉父子 。
并且凭着私情,把众人认为应该杀的桓玄心腹人物王谥任为录尚书事领扬州刺史这样的重要的官职 。
这些黑暗现象,使他感到失望 。
在《始作镇军参军经曲经阿曲伯》这首诗中写道:“目倦山川异,心念山泽居”“聊且凭化迁,终返班生庐” 。
紧接着就辞职隐居,于义熙元年(405年)转入建威将军、江州刺史刘敬宣部任建威参军 。
三月,他奉命赴建康替刘敬宣上表辞职 。
刘敬宣离职后,他也随着去职了 。
同年秋,叔父陶逵介绍他任彭泽县令,到任八十一天,碰到浔阳郡派遣邮至,属吏说:“当束带迎之 。
”他叹道:“我岂能为五十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 。
”遂授印去职 。
陶渊明十三年的仕宦生活,自辞彭泽县令结束 。
这十三年,是他为实现“大济苍生”的理想抱负而不断尝试、不断失望、终至绝望的十三年 。
最后、赋《归去来兮辞》,表明与上层统治阶级决裂,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决心 。
陶渊明辞官归里,过着“躬耕自资”的生活 。
夫人翟氏,与他志同道合,安贫乐贱,“夫耕于前,妻锄于后”,共同劳动,维持生活,与劳动人民日益接近,息息相关 。
归田之初,生活尚可 。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满堂前 。
”渊明爱菊,宅边遍植菊花 。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从杂诗》)至今脍炙人口 。
他性嗜酒,饮必醉 。
朋友来访,无论贵贱,只要家中有酒,必与同饮 。
他先醉 。
便对客人说:“我醉欲眠卿可去 。
”义熙四年,住地上京(今星子县城西城玉京山麓)失火,迁至栗里(今星子温泉栗里陶村),生活较为困难 。
如逢丰收,还可以“欢会酌春酒,摘我园中蔬” 。
如遇灾年,则“夏日抱长饥,寒夜列被眠” 。
义熙末年,有一个老农清晨叩门,带酒与他同饮,劝他出仕:“褴褛屋檐下,未足为高栖 。
一世皆尚同(是非不分),愿君汩其泥(指同流合污) 。
”他回答:“深感老父言,禀气寡所谐 。
纤辔(回车)诚可学,违已讵非迷?且共欢此饮,吾驾不可回 。
”(《饮酒》)用“和而不同”的语气,谢绝了老农的劝告 。
他的晚年,生活愈来愈贫困,有的朋友主动送钱周济他 。
有时,他也不免上门请求借贷 。
他的老朋友颜延之,于刘宋少帝景平元年(423年)任始安郡太守,经过浔阳,每天都到他家饮酒 。
临走时,留下两万钱,他全部送到酒家,陆续饮酒 。
不过,他之求贷或接受周济,是有原则的 。
宋文帝元嘉元年(424年),江州刺史檀道济亲自到他家访问 。
这时,他又病又饿好些天,起不了床 。
檀道济劝他:“贤者在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 。
今子(你)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他说:“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 。
”檀道济馈以梁肉,被他挥而去之 。
他辞官回乡二十二年一直过着贫困的田园生活,而固穷守节的志趣,老而益坚 。
元嘉四年(427年)九月中旬神志还清醒的时候,给自己写了《挽歌诗》三首,在第三首诗中末两句说:“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表明他对死亡看得那样平淡自然 。
陶渊明是汉魏南北朝80...
陶渊明古诗 。

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作者: 来源: 2002-03-28 16:23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
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 。
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
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簟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 章自娱,颇示己志 。
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