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景结情古诗词( 八 )


5、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
——首句写景兼时令,杨花子规暗含飘零之感,次句写五溪不着悲痛语而悲痛之意自现,过五溪见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 。
后两句抒情,人隔两地难以相从而明月中天千里可共,所以寄愁于明月随风而致 。
此两句有三层意思,一自己心中充满愁思无可告诉,无人理解只好托于明月,二是惟有明月分照两地自己和友人都可见到,三是因此也只有依靠她才能将愁心寄到别无他法 。
通过想象把无情月变成知心人,将自己感情赋予客观事物使之同样具有感情,也就是使之人格化,乃是形象思维所形成的巨大特点和优点之一 。
当诗人要表现强烈的或深厚的情感时常常使用这种手法来取得预期效果 。
《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
——前两句叙事,后两句抒情,以比物的手法形象地表达了真挚纯洁的深情 。
空灵而有余叹,自然而又情真 。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
...
春江花月夜这首诗分析情,景,理交融的意境美全诗由情入景,最后以景结情.其中“春”“江”“花”“月”“夜”运用了“发生法”使其出现,又用“消归法”使其消失.月光是一条贯穿性的线索,有它将哲理性思索,将思妇,游子紧紧联系起来,形成了一个情,景,理有机统一的完整境界.在这个境界中,情是升华了的情,景是奇妙的景,理是深邃的理.在开篇诗人用神来之笔给人描绘了一幅奇丽的图画后,(全诗以月、水为经纬,以春为质地,以花为图案,以夜为底色,织就了一幅光彩斑斓的春江月照图.)转入了对永恒宇宙和有限人生的探索. 1、诗人在空灵而神秘的景象中,想到了永恒的明月和代代的人生.在“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的追问中,展示了深沉的宇宙意识,表现了对有限,无限,顷刻,永恒的这些奥秘的兴趣.同时在“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的述说中,又表现了对人生的执着和赞美.诗人在有限,无限,顷刻,永恒的相遇中得到了满意的回答. 2、诗人把对人生意义的满足引向了男女相思相恋的情爱上.诗中“白云”“清风浦”分别象征行踪不定的男子和男女分别的所在.诗文以深情的笔触赞颂了纯洁的经过升华的男女情爱,创造了神秘,美妙,动人的情,景,理的有机融合境界. 这是一首优美的长篇抒情诗,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全诗三十六句,四句一换韵,结构精妙严谨而又自然天成,韵律圆美流转而又富于变化,显示出作者高超的艺术技巧.尽管作者留诗只有二首,但仅凭这首就“孤篇横绝,竟为大家”....
在古诗中,写景的手法有哪些?最好加上例子 。
(如:以动衬静……)...一、正与侧的结合 景物描写可以从正面入手,直接描写景物的特点,使人一目了然;也可以不从正面景物入手,而是从与其有关的侧面景物写起,来揭示该事物的特点,同时还能提供给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 。
两种方法结合运用,可以使景物的特点,更加鲜明更加突出 。
如白居易《杨柳枝词》“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黄金软于丝 。
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第一、二句运用正面描写的手法,描写了春天柳树的娇美形态 。
王昌龄的《从军行》“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第二句侧面描写战况,通过写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来写战争的惨烈 。
再如刘禹锡的《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题为“石头城”,明显是写“石头城”,但诗歌不从石头城入手,却从石头城周围景物——山、潮水、月——入手,写出了石头城这一“故国”的没落与荒凉 。
二、动与静的结合 在中国古代诗歌里,诗人们为了创设意境,特别注意动态描写,动静结合是常用的一种写景手法 。
在这种手法的运用中,诗人往往独出心裁,“每着一字”,而使“境界全出” 。
比如像贾岛《题李凝幽居》的“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的“推”“敲”选用,王安石《泊船瓜洲》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的形容词用作使动动词,都是动态描写的一些典范,在动词的使用上作了不少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