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歌子诗词意思( 四 )


江岸一位老翁戴着青色的箬笠,披着绿色的蓑衣,冒着斜风细雨,悠然自得的垂钓,他被美丽的江南春景迷住了,久久不愿回家 。
【品评】 这首词描写了江南水乡春汛时期捕鱼的情景 。
有鲜明的山光水色,有渔翁的形象,是一幅用诗写的山水画 。
首句“西塞山前白鹭飞”,“西塞山前”点明地点,“白鹭”是闲适的象征,写白鹭自在地飞翔,衬托渔父的悠闲自得 。
次句“桃花流水鳜鱼肥”意思是说:桃花盛开,江水猛涨,这时节鳜鱼长得正肥 。
这里桃红与水绿相映,是表现暮春西塞山前的湖光山色,渲染了渔父的生活环境 。
三四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描写了渔父捕鱼的情态 。
渔父戴青箬笠,穿绿蓑衣,在斜风细雨中乐而忘归 。
“斜风”指微风 。
全诗着色明丽,用语活泼,生动地表现了渔父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 。
此词在秀丽的水乡风光和理想化的渔人生活中,寄托了作者爱自由、爱自然的情怀 。
词中更吸引我们的不是一蓑风雨,从容自适的渔父,而是江乡二月桃花汛期间春江水涨、烟雨迷蒙的图景 。
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两岸红桃,色泽鲜明但又显得柔和,气氛宁静但又充满活力 。
而这既体现了作者的艺术匠心,也反映了他高远、冲澹、悠然脱俗的意趣 。
此词吟成后,不仅一时唱和者甚众,而且还流播海外,为东邻日本的汉诗作者开启了填词门径,嵯峨天皇的《渔歌子》五首及其臣僚的奉和之作七首,即以此词为蓝本改制而成 。
又,旧注都以西塞山在湖州,恐非是 。
张氏《渔歌子》词共五首,分咏西塞山、钓台、松江、雪溪、青草湖,泛言江湖渔钓之乐,其地都不在湖州 。
当依陆游《入蜀记》所说,西塞山即鄂州的道士矶:“矶一名西塞山,即玄真子《渔父辞》所谓‘西塞山前白鹭风’ 者 。
”苏轼谪居黄州时,曾游其地,有云:“元真语极清丽,恨其曲度不传,加其语以《浣溪沙》歌之 。
”(徐俯《鹧鸪天》词跋,见《乐府雅词》卷中)苏轼《浣溪沙》词:“西塞山前白鹭飞,散花洲外片帆微 。
”散花洲即在长江之中,与西塞山相对 。
徐俯《鹧鸪天》词:“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镢鱼肥 。
朝廷若觅元真子,晴在长江理钓丝 。
”亦以西塞山在长江边 。
张志和的《渔歌子》到日本 中日友好,早在唐代就形成高潮 。
日本先后派往中国的“遣唐使”有十三次,历尽艰辛险阻的中国鉴真和尚东渡日本,更属美谈,鉴真与日本的阿倍仲麻吕对中日邦交的贡献,铭刻史册,人所周知 。
然而,为奠定中日友谊丰碑,立过“特殊”功劳的,尚有位不出国的使者,他便是唐代文学家,自称“烟波钓徒”的张志和 。
张志和的名词《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
清人刘熙戴的《艺概》曾将它誉为[风流千古]的佳作 。
它不仅是中国唐词的宗祖,而且也是日本词学的开山 。
张志和的《渔歌子》宛如架于中日之间的一座彩虹之桥 。
《日本填词史学》中有所记载:大约在张志和写成《渔歌子》四十九年后(公元八百二十三年,即日本平安朝弘仁十四年)词传到日本 。
当时的嵯峨天皇读后备加赞赏,亲自在贺茂神社开宴赋诗,其时皇亲国戚、学者名流,皆随嵯峨天皇和唱张志和的《渔歌子》 。
诚然,张志和未曾赴宴咏和,实为憾事,但和者争相仿效《渔歌子》而作,《渔歌子》拨响了中日人民的心弦 。
近代老词学家夏承焘,在咏嵯峨天皇绝句中曾云:“一脉嵯峨孕霸才……桃花泛飘上蓬莱 。
”正是对此极好的赞颂 。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