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的韵脚字的诗词( 三 )


这样,每一辙就可能包括一至五种韵母的字,情况如下: ⑴发花辙 包含韵母为 a、ia、ua 的字,如“发、家、花” 。
⑵梭波辙 包含韵母为 e、o、uo 的字,如“哥、波、梭” 。
⑶也斜辙 包含韵母为 ê、ie、üe 的字,如“唉、斜、约” 。
⑷姑苏辙 包含韵母为 u 的字,如“姑、苏” 。
⑸衣期辙 包含韵母为 i、ü 的字,如“衣、十、鱼” 。
⑹怀来辙 包含韵母为 ai、uai 的字,如“来、怀” 。
⑺灰堆辙 包含韵母为 ei、uei(ui) 的字,如“悲、灰” 。
⑻遥迢辙 包含韵母为 ao、iao 的字,如“高、遥” 。
⑼由求辙 包含韵母为 ou、iou(iu) 的字,如“由、求” 。
⑽言前辙 包含韵母为 an、ian、uan、üan 的字,如“班、前、端、冤” 。
⑾人辰辙 包含韵母为en in uen(un) üen(ün)的字,如“人、亲、春、君” 。
⑿江阳辙 包含韵母为 ang、iang、uang 的字,如“刚、江、荒” 。
⒀中东辙 包含韵母为 eng、ing、ueng(weng)、ong、iong的字,如“灯、丁、翁、中、穷” 。
另外还有一道小辙儿:er。
用于儿化合辙 。
三、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前五句韵脚:号、茅、郊、梢、坳 。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几五个韵字虽然与“十三辙”的“遥迢”辙相合,但杜甫诗歌并不是按照“十三辙”去押韵的,而是按照他们那个时代的韵书(《切韵》或《唐韵》等)去押韵,因为“十三辙”形成于杜甫之后的明清时代,杜甫此诗下面部分以及其他诗歌的韵脚,多与“十三辙”不合 。
怎样读古代诗歌的韵脚字?什么叫“协(叶)音”? 诗歌是按当时语音押韵的 。
由于语音变化,前代的诗歌后代 人读起来,有些诗句便不押韵了 。
对于那些读起来不押韵的诗 句,应如何读它的韵脚字呢?学术界虽有不同看法,但大多数人 主张在一般场合下特别是在教学活动中,应按普通话语音去读,逢到不协和之处,说明这是古今音变形成的就是了 。
过去有人主张采用“协(叶)音”的办法 。
这种办法在南北朝 时代便有人采用了,至宋代朱熹作《诗集传》、《楚辞集注》而 集其大成 。
所谓“叶音”,便是将不协和的韵脚字改念一个音,使它与其他的韵脚字协和 。
为了跟“羊、堂、疆”押韵,于是将“飨”改念平声字,将 “觥”改念为“光”的字音;同样,为了跟“渚”押韵,将“予” 改念为上声字,将“下”改念为“户”的字音 。
这种办法受到了后代古音学家的批评,认为它主观随意,矛 盾百出,不合科学 。
但是,冷静一想,也应肯定这种办法是一种 历史进步 。
它的很多猜测与后代的古韵分部绝大部分相合,如 “飨”、“觥”在上古正好是平声[阳]部字;它实际上还是一种 比较原始的古音构拟方法 。
当然,它只是一种猜测,缺乏科学依 据,所以提倡读叶音是不对的 。
那么,能不能读用科学方法构拟出来的古音呢?这在大多数 场合也是行不通的 。
因为,古音构拟也只是近似音,很难准确无 误;同时,光韵脚字读古音,其他字读今音,也非常别扭;何 况,古音读也难读准,听也听不懂 。
明代著名古音学家顾炎武便 闹过这方面的笑话 。
他是一个杰出的思想家,又是古音学的奠基 人,但他主张按古音读《诗经》却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倒退主张 。
徐珂《清稗类钞?讥讽类》记载说: 亭林先生西游,主李天生家 。
一日,亭林卧未起,天生谓之 曰:“汀芒矣!”亭林愕然 。
天生曰子好讲古音,尚不知‘天’ 应读‘汀’,‘明’应读‘芒’耶?”亭林为之大笑 。
盖嗜古之不可 泥古也 。
李天生巧妙地讥讽了顾炎武“举今日之音而还之淳古”的复 古主张,使顾氏也有所醒悟 。
当然,顾炎武所读的古音还谈不上 科学构拟 。
但即使现在或今后构拟出了完全准确的古音,也是不 能照读的,除非在古音教学中偶尔出示一下,正如出示一件古生 物标本一样 。
还有人认为自己的方言合古音,按方言读很协和,因而主张 按方言读 。
除了自我欣赏以外,这也是行不通的 。
很难说哪一 种方言是古音的嫡系,而且没有任何一种方言能像普通话一样为 全民所了解和接受 。
总之,一般场合只能按普通话语音去读那些今曰听来已不押 韵了的韵脚字 。
不仅诗歌如此,其他韵文、韵语也是一样 。
以“明”字为韵脚的古诗词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
《春夜喜雨》 年代: 唐 作者: 杜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