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古诗词题库

高中古诗词题库

求一道高中的古诗词鉴赏题目如题,要经典,题目字数不能太多,要有...《劳劳亭》李白天下伤心处 , 劳劳送客亭.春风知别苦 , 不遣柳宗青.1.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请概述2.鉴赏“春风知别苦 , 不遣柳宗青”这句话.诗的前两句“天下伤心处 , 劳劳送客亭” , 以极其洗炼的笔墨 , 高度概括的手法 , 破题而入 , 直点题旨.但诗人既以亭为题 , 就超越一步 , 透过一层 , 不说天下伤心事是离别 , 只说天下伤心处是离亭.这样直中见曲 , 越过了离别之事来写离别之地 , 越过了送别之人来写送客之亭 , 立言就更高妙 , 运思就更超脱 , 而读者自会因地及事 , 由亭及人.因地起意 , 借景抒情 , 以亭为题来表达人间的离别之苦.2 古时有折柳送别的习俗 , 所以一些诗人写离别时常想到杨柳 , 在杨柳上做文章.例如王之涣的《送别》:“杨柳东风树 , 青青夹御河;近来攀折苦 , 应为别离多” , 就是从杨柳生意 , 构思也很深曲;但就诗人的联想而言 , 只不过把送别与杨柳这两件本来有联系的事物联在了一起 , 而在诗中虽然说到杨柳是“东风树” , 却没有把送别一事与东风相联.李白的这两句诗却不仅因送别想到折柳 , 更因杨柳想到柳眼拖青要靠春风吹拂 , 从而把离别与春风这两件本来毫不相干的事物联在一起了.如果从艺术手法来说 , 这是托物言情 , 移情于景 , 把本来无知无情的春风写得有知有情 , 使它与相别之人同具惜别、伤别之心 , 从而化物为我 , 使它成了诗人的感情化身.
高中诗歌鉴赏的答题技巧或答题方式一、诗歌鉴赏表达程式 这首诗采用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技法 , 写出了(意象)的(某某)特点 , 表现(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 , 起到了(某某)作用 。
三、重点概念阐释 1、烘托 烘托本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 , 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外面渲染衬托 , 使物象明显突出 。
用于艺术创作 , 指从侧面着意描写 , 作为陪衬 , 使所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 。
可以是烘托人 , 如《秦罗敷》中借“行者”、“少年”等的反应来烘托秦罗敷的美貌 。
也可以是烘托物 , 如“蝉噪林逾静 , 鸟鸣山更幽”、“僧敲月下门”、“月出惊山鸟”等以闹衬静 。
更多的是以物烘托人 , 如《琵琶行》中三次写江中之月 , 分别烘托了琵琶声的美妙动听、引人入胜和人物凄凉、孤独、悲伤等心情 。
再如“桃花潭水深千尺”形象而鲜明地烘托了汪伦对诗人的浓厚感情 。
2、虚实 这是古人论述文章时常用的概念 , 虚与实是相对的 , 有者为实 , 无者为虚;客观为实 , 主观为虚;具体为实 , 抽象为虚;眼前为实 , 想象为虚……诗歌常用这一手法 , 拓展诗歌的意境 。
如柳永的《雨霖铃》 , 眼前作别为实 , 别后想象为虚 , 虚实相生 , 产生无穷的余味 。
又如李煜的《虞美人》 , 前六句一实一虚 , 即“春花秋月何时了(实) , 往事知多少(虚) 。
小楼昨夜又东风(实) ,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虚) 。
雕栏玉砌应犹在(实) , 只是朱颜改(虚)” , 虚实相济 , 寄托了自己故国的哀思 。
再如姜夔的《扬州慢》 , 眼前衰败不堪的景为实 , 假设的想象为虚 。
采用虚实结合的写法 , 可使作品更加紧凑 , 形象更加鲜明 , 大大增加作品的容量 。
3、用典 用典 , 即在诗歌中援引史实 , 使用典故 。
古诗很讲究用典 , 这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练 , 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 , 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 , 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 , 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
如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成功地运用了五个典故:孙权、刘裕、刘义隆、佛狸、廉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