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海边好风光的诗词( 三 )


2.背景介绍《致大海》写于1824年 。
1820年,普希金因创作了大量的政治诗而引起沙皇的惊恐 。
被沙皇政府放逐到南高加索,由于他热爱自由,不愿阿谀逢迎敖德萨总督,于1824年又被革职遣送回乡(第二次流放) 。
临别前夕,诗人登上高加索海边的岩石,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想起自己坎坷的经历,想起与大海有关的英雄,不禁思绪起伏,写下了这首诗篇 。
三、研习课文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由于诗歌具有跳跃性,学生初读这首诗时,一时难以把握这首诗的结构思路 。
教者可设计下面两个问题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去领悟思考,从而把握诗歌的思路 。
问题一:诗人面对汹涌澎湃的大海,有哪些感受?把有关的诗句画出来 。
学生边轻声诵读边圈点思考,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讨论明确:对大海的热爱之情和因自身的不自由而感到的悲伤痛苦(1—7节);缅怀英雄拿破仑和伟大的诗人拜伦(8—13节);永久怀念大海(14—15节) 。
问题二:以上内容是通过什么线索把它们贯穿起来的?明确:诗人以和大海的感情交流为线索来组织这些材料的 。
2、具体研习问题一:诗人为什么如此热爱大海,大海有没有象征意义?明确:因为大海有广阔的胸怀,惊人的威力,壮丽的景色 。
如诗句“翻滚着蔚蓝色的波浪,/和闪耀着娇美的容光 。
”、“渔夫们的温顺的风帆,/靠了你的任性的保护”、“但当你汹涌起来而无法控制时,/大群的船只就会被覆亡 。
”更为重要的是大海是自由精神的象征 。
诗歌的第一句“再见吧,自由奔放的大海”即揭示了这种象征意义 。
问题二:作者对大海的礼赞反映了什么?明确:反映了诗人对自由的热爱与追求 。
问题三:诗人面对大海为什么又感到悲伤痛苦?明确:大海的自由奔放,勾起了诗人失去自由的“苦恼心伤” 。
如诗句:“还因为那个隐秘的愿望而苦恼心伤!”、这里“隐秘的愿望”即第6节诗人所写的“我曾想永远地离开……但是我却未能如愿以偿!”诗人为未能逃脱监禁而悲伤痛苦 。
问题四:诗人由大海而想起与大海有关的英雄拿破仑和伟大诗人拜伦,这反映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明确:诗人极力赞颂英雄拿破仑和伟大诗人拜伦,一方面表明诗人对自由精神的不懈追求,如诗句:“正像你一样,他威严、深远而阴沉,/他像你一样,什么都不能使他屈服投降 。
”另一方面也反映了诗人对二人结局增添了前程渺茫,壮志难酬的悲哀,如诗句“世界空虚了……大海洋呀,/你现在要把我带到什么地方?”(以上研习,学生可能有不同的看法,但只要言之成理即可,不要轻易加以否定 。
另外要求学生通过具体诗句来表明自己的看法,切忌架空分析 。
)3、欣赏品味欣赏品味是在对全诗理解基础上的更高一层次的教学活动 。
在学生反复诵读的基础上,要求学生选择1—2处自认为最精彩之处进行品味,并组织学生讨论评判 。
欣赏品味例一:好像是朋友的忧郁的怨诉,/好像是他在临别时的呼唤,/我最后一次在倾听/你悲哀的喧响,你召唤的喧响 。
大海这一意象已渗透了诗人强烈的主观情感 。
因为诗人将要被再次流放到另一个地方,因而大海也仿佛在为诗人发出“忧郁的怨诉”,而大海又是自由精神的象征,在这临别时,她又向诗人发出了“召唤的喧响”,这正是自由精神的召唤 。
因而诗人在第3节中不禁直抒胸臆:“你是我心灵的愿望之所在呀!”充分表现了诗人对自由的向往与矢志追求 。
欣赏品味例二:我曾想永远地离开/你这寂寞和静止不动的海岸,/怀着狂欢之情祝贺你,/并任我的诗歌顺着你的波涛奔向远方,/但是我却未能如愿以偿!这里“寂寞和静止不动的海岸”是指诗人将要离开的流放地南高加索 。
“我曾想永远地离开”是指诗人想秘密逃到海外,去寻求那自由的生活 。
进而诗人想象离开囚禁之地时的“狂欢之情”,并用“任我的诗歌顺着你的波涛奔向远方”这...
描绘自然美景的诗句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
汉 乐府古辞《长歌行》不知细对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唐 贺知章《咏柳》 。
唐 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11、不知细对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
唐 贺知章《咏柳》12,岩深烟岫复”(《循役朱方道路》)“山嶂远重叠,竹树近蒙笼 。
开襟濯寒水,解带临清风”(《游沈道士馆》)“长枝萌紫叶,清源泛绿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