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松龄青云寺诗词( 四 )


他骑马南行,从益都县颜神镇(今博山区)西南青石关入莱芜县境,经沂州进苏北,渡黄河(清初由苏北入海),最后到达宝应 。
宝应乃苏北古邑,隶扬州府辖,由于地处淮河下游并临大运河,当水路之冲,因而迎送官员驿站供应繁重;且遇连年水灾,土地村舍俱淹,百姓号寒啼饥,流离失所 。
孙蕙自康熙八年任此灾邑,处境困难,蒲松龄的到来确实帮了他的大忙 。
次年春,孙蕙被调兼署高邮州署 。
蒲松领代孙蕙共拟书启、文告等稿90余篇,大都体现了州县官吏的艰辛、难以强项的处境与灾区的惨状、百姓的困苦,为孙蕙赢得了一定的政声 。
南游期间沿途登眺以及苏北水乡的秀丽风光,激发了蒲松龄的文学创作热情 。
而他亲眼目睹了仕途险恶与社会的黑暗以及处于水深火热中的灾民惨状,都为其文学创作提供了更深广的生活感受 。
然而,这种代人歌哭的差事,终究难圆自己的科举梦 。
他决意辞幕,并于康熙十年初秋北归 。
八年窘困南游归来的七八年间,是蒲松龄人生道路上最艰难的阶段 。
他满以为凭自己的才智,会顺利通过科举考试而一展鸿图,但却事与愿违,使其感慨万千 。
其诗句“世上何人解怜才”,“痛哭遥追阮嗣宗”,“独向陇头悲燕雀,凭谁为解子云嘲?”抒发了他壮志难酬且不为世人理解的苦衷,表露了他蔑视世俗庸人并以怀才不遇的杨雄自比的清高情怀 。
这期间,他曾随淄川文人领袖高珩、唐梦赉等游览齐鲁山水,东去劳山,南登泰岱 。
但仍靠辗转设帐于丰泉乡王家等缙绅之家维生 。
科举无望,难达青云之志,而灾年频仍,缺乏充饥之粮 。
中年的蒲松龄身负重担,在人生道路陡坡上艰难挣扎 。
设帐西铺康熙十八年,已届“不惑”的蒲松龄应同邑毕家聘请,设帐城西西铺庄 。
毕氏乃淄川四世一品的“名门望族” 。
馆东毕际有(载积)之父毕自严(白阳)是明崇祯间户部...
浦松龄的狼诗词 狼蒲松龄原文: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
屠惧,投以骨 。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
骨已尽矣,而两浪之并驱如故 。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
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
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
蒲松龄事迹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又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清代杰出文学家,山东省淄川县(现淄博市淄川区洪山镇)蒲家庄人 。
出身于一个逐渐败落的地主家庭 。
19岁应童子试,以县、府、道三考皆第一而闻名籍里,补博士弟子员 。
但后来却屡应省试不第,直至71岁时才成岁贡生 。
为生活所迫,他除了应同邑人宝应县知县孙蕙之请,为其做幕宾数年之外,主要是在本县西铺村毕际友家做塾师,舌耕笔耘,几近40年,直至71岁时方撤帐归家 。
1715年(清康熙五十四年)正月病逝 。
?一生热衷科举,却不得志,72岁时才补了一个岁贡生,因此对科举制度的不合理深有体验 。
毕一生精力完成《聊斋志异》8卷、491篇,约40余万字 。
内容丰富多彩,故事多采自民间传说和野史轶闻,将花妖狐魅和幽冥世界的事物人格化、社会化,充分表达了作者的爱憎感情和美好理想 。
作品继承和发展了我国文学中志怪传奇文学的优秀传统和表现手法,情节幻异曲折,跌宕多变,文笔简练,叙次井然,被誉为我国古代文言短篇小说中成就最高的作品集 。
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此书是“专集之最有名者”;郭沫若先生为蒲氏故居题联,赞蒲氏著作“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
?《聊斋志异》书成后,蒲松龄因家贫无力印行,直至1766年(清乾隆三十一年)方刊刻行世 。
后多家竞相翻印,国内外各种版本达30余种,著名版本有青柯亭本、铸雪斋本等,近20个国家有译本出版 。
全国《聊斋》出版物有100多种,以《聊斋》故事为内容编写的戏剧、电影、电视剧达160多出(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