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赏事物的古诗词( 四 )


陆游更是嗜荠成癖,咏诗赞其鲜润和香口:“手烹墙阴荠,美若乳下豚”;“残雪初消荠满园,糁羹珍美胜羔豚”;甚至“日日思归饱蕨薇,春来荠美勿忘归”了 。
食茼蒿茼蒿具有开胃、健脾的作用,煸炒、做汤、凉拌均可 。
陆游视茼蒿为天赐佳蔬之一,其《初归杂咏》诗云,“小园五亩剪蓬蒿,便觉人间迹可逃”,采摘茼蒿仿佛置身于远离人间的仙境 。
食热粥陆游视食粥为健身养生之“平易法”,其《食粥》诗云:“世人个个学长年,不悟长年在目前 。
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将食粥致神仙 。
”苏东坡对吃粥也很有兴趣,在任徐州知州时,一次因高兴喝醉了酒,农民艾贤煮粥给他吃,饭后他感到很自在,于是赋《热粥诗》云“身心颠倒不自知,更识人间有真味 。
”既赞美了粥的可口,又颂扬了农民的情义 。
清代阮葵生也有咏粥佳句:“香于酪乳腻于茶,一味和嘈润齿牙”;“居然入口融无哽,不得沾唇呷有声”,可谓深得食粥个中三味了 。
食菊花菊花在我国素有“延寿客”之称,不少地方都有食菊的习惯,“东篱同坐尝花筵,一片琼霜入口鲜”的诗句,正是写食菊的乐趣 。
菊花入馔,备受诗人青睐 。
李峤的《九日应制得欢字》诗曰:“令节三秋晚,重阳九日欢 。
仙杯还泛菊,宝馔且调兰 。
”王维诗云:“四海方无事,三秋大有年 。
百生无此日,万寿愿齐天 。
芍药和金鼎,茱萸插玳筵 。
无穷菊花节,长奉柏梁篇 。
”郑所南的“道人四进花为粮,骨生灵气身吐香 。
闻到菊花大欢喜,拍手笑歌频癫狂”,写出了宋代食菊之盛 。
俗话说:“常饮菊花茶,老来眼不花 。
”...
借事物或是景物抒发情怀的的古诗 早梅 年代:【唐】 作者:【柳宗元】 体裁:【五古】 类别:【静物】 早梅发高树,回映楚天碧 。
朔吹飘夜香,繁霜滋晓白 。
欲为万里赠,杳杳山水隔 。
寒英坐销落,何用慰远客? 早梅 年代:【唐】 作者:【张谓】 体裁:【七绝】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林村傍溪桥 。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春雪未销 。
注释 【诗文解释】 有一树梅花凌寒早开,枝条洁白如玉 。
它远离人来车往的村路,临近溪水桥边 。
人们不知寒梅因靠近溪水而早发,以为那是经冬而未消融的白雪 。
【词语解释】 迥:远 。
傍:靠 。
发:开放 。
经冬:过冬 。
销:这里指冰雪融化 。
【诗文赏析】 全诗即在于写一个「早」字 。
寒冬刚过,百花未开,在冰雪尚未消融之际,为世界带来生机和希望的只有一束寒梅,因此无数文人墨客踏雪寻访,寻觅这凌寒独放的早梅 。
在远离道路的溪水桥边,诗人终于看到了似玉如雪的早梅 。
早梅的形象被刻画得惟妙惟肖,韵味十足,与诗人的精神心有灵犀 。
自古诗人以梅花入诗者不乏佳篇,有人咏梅的风姿,有人颂梅的神韵;这首咏梅诗,则侧重写一个“早”字 。
首句既形容了寒梅的洁白如玉,又照应了“寒”字 。
写出了早梅凌寒独开的丰姿 。
第二句写这一树梅花远离人来车往的村路,临近溪水桥边 。
一个“迥”字,一个“傍”字,写出了“一树寒梅”独开的环境 。
这一句承上启下,是全诗发展必要的过渡,“溪桥”二字引出下句 。
第三句,说一树寒梅早发的原因是由于“近水”;第四句回应首句,是诗人把寒梅疑做是经冬而未消的白雪 。
一个“不知”加上一个“疑是”,写出诗人远望似雪非雪的迷离恍惚之境 。
最后定睛望去,才发现原来这是一树近水先发的寒梅,诗人的疑惑排除了,早梅之“早”也点出了 。
梅与雪常常在诗人笔下结成不解之缘,如许浑《早梅》诗云:“素艳雪凝树”,这是形容梅花似雪,而张谓的诗句则是疑梅为雪,着意点是不同的 。
对寒梅花发,形色的似玉如雪,不少诗人也都产生过类似的疑真的错觉 。
宋代王安石有诗云:“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也是先疑为雪,只因暗香袭来,才知是梅而非雪,和本篇意境可谓异曲同工 。
而张谓此诗,从似玉非雪、近水先发的梅花着笔,写出了早梅的形神,同时也写出了诗人探索录觅的认识过程 。
并且透过表面,写出了诗人与寒梅在精神上的契合 。
读者透过转折交错、首尾照应的笔法,自可领略到诗中悠然的韵味和不尽的意蕴 。
早梅 年代:【唐】 作者:【齐已】 体裁:【五律】 类别:【静物】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