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平仄网( 三 )


四、 韵脚: 押韵的字都在句子的末尾,所以叫做「韵脚」 。
五、 韵部: 同韵的字归成的类别,称韵部,如《广韵》分为二百零六部,《平水韵》分为一百零六部 。
六、 韵目: 韵书各韵部的标目,叫做韵目 。
韵书归并同韵的字为一部,每一部以其中一个字或二个字为代表,这个代表的字叫做「韵目」例如:刘渊《平水韵》将诗韵分为一百零六韵,有东、冬、江、支………等等,东韵有东、铜、同、钟、公、冲………等字,以「东」为首,「东」便是韵目 。
韵目表(《佩文诗韵》)如下: 上平声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东 冬 江 支 微 鱼 虞 齐 佳 灰 真 文 元 寒 删 下平声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先 萧 肴 豪 歌 麻 阳 庚 青 蒸 尤 侵 覃 盐 咸 上声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董 肿 讲 纸 尾 语 麌 荠 蟹 贿 轸 吻 阮 旱 潸 铣 筱 巧 皓 哿 马 养 梗 迥 有 寝 感 琰 豏 去声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送 宋 绛 寘 未 御 遇 霁 泰 卦 队 震 问 愿 翰 谏 霰 啸 效 号 个 禡 漾 敬 径 宥 沁 勘 艳 陷 入声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屋 沃 觉 质 物 月 曷 黠 屑 药 陌 锡 职 缉 合 叶 洽 七、 韵字: 每一个韵目内所含的字称为韵字 。
八、 入韵: 作诗时在规定要押韵的地方用韵,叫做「入韵」 。
九、 借韵: 在五七言绝句与律诗的第一句借用旁韵,叫做「借韵」 。
十、 出韵: 在五七言近体诗或唐宋古体诗中,以邻韵字互押,叫做「出韵」 。
近体诗除了首句可以借韵外,不允许出韵,必须一韵到底,否则称为「诗病」或「落韵」 。
十一、 邻韵: 或称旁韵 。
古代韵书按韵的远近编次,其相邻者谓之「邻韵」 。
附注 歌、麻、蒸、尤、侵无邻韵 哿、马、有、寝无邻韵 个、禡、宥、沁无邻韵 职、缉无邻韵 十二、 宽韵: 字数多而比较容易选用的韵目叫做「宽韵」,例如:支、真、先、阳、庚、尤、东、虞等韵目之下都有三、四百个字 。
十三、 窄韵: 字数少而比较难选用的韵目叫做「窄韵」,例如:微、文、删、青、蒸、覃、盐、侵、冬等韵目之下字数较少 。
十四、 险韵: 字数少且字都较冷僻的韵目,例如:江、佳、肴、咸等 。
十五、 黏对: 「黏」与「对」合称 。
「对」指近体诗同一联中出句与对句的第二字平仄必须相反 。
「黏」广义指一首诗的平仄皆合格律,狭义指近体诗的上一联对句与下一联出句的第二字平仄相同 。
十六、 失对: 指近体诗同一联中出句与对句的第二字平仄必须相同,称为「失对」,因为近体诗同一联中出句与对句的第二字平仄必须相反 。
十七、 失黏: 广义指近体诗平仄失误,不合格律 。
狭义指近体诗的上一联对句与下一联出句的第二字平仄应相同而不相同,称为「失黏」 。
十八、 律句: 每首诗的句子,其平仄安排皆符合格律的句子叫做「律句」 。
十九、 拗句: 也称「落调」,每首诗的句子,其平仄安排不符合格律的句子叫做「拗句」 。
二十、 拗救: 在诗句中出现「拗句」时,在本句或...
怎样看出诗词中的平仄?展开全部 所谓“平仄”就是每个汉字中古音具有平、上、去、入四声,为了便于运用,在律诗中又简化为平仄二声,平又分为阴平、阳平二声,仄分为上、去、入三声 。
因此,共有阴、阳、上、去、入五声 。
平仄的掌握并非是一件容易的事,就现代汉语来说,第一、二声为阴平声、阳平声,上声、去声为仄声 。
然而,古代汉语的入声字,已经都转到了现代汉语的“一、二、三、四”声当中去了 。
因此,现代汉语中没有入声字了,至于转到上声、去声的字倒没有什么问题,因为上、去、入三声都是仄声 。
但是,从入声字转到阴平、阳平中的字则是较为麻烦的 。
例如:现代汉语的“一、吃、压、”等字都是阴平声,而在古代汉语中却都是入声字,如果去强记古代汉语的入声字,对于学写律诗者,多少是有些困难的 。
但是,如果用地方方言去区分平仄声却是较为容易的,因为在南方,吴、闽、粤、赣、湘、鄂、川等方言中,仍然保留着古代汉语的入声字的读音 。
还有北方的山西、内蒙等地,方言中也还保留了入声字的读音 。
因此,根据方言读音,再用一种公式类比套用区分平仄声那就更为简易了,即用:“兵、平、病、丙、并”这五个字去套读“阴、阳、上、去、入”五声,类比如表:由此可见,“兵”字正是阴平声,“平”字恰好正是阳平声,以此类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