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有郑吉的诗词( 八 )


郑 吉:会稽(今浙江省绍兴)人,曾率兵抗击匈奴入侵,为汉始设西域都护之始 。
郑 兴、郑众:河南省,开封人,系父子 。
兴为东汉时期学者,对中国历史上的儒学进一步发扬,贡献巨大,世称“先郑” 。
子郑众为东汉经学家,曾任大司农,通晓《易》、《诗》等经学 。
郑 羲:与郑道昭父子皆北魏名臣、书法家,郑道昭更是与王羲之齐名的“北方书圣”,为魏碑的鼻祖 。
郑 虔:郑州荥阳人,唐朝学者、画家 。
诗词、书法、画俱佳,尤以山水画见长,玄宗皇帝为之题字“郑虔三绝” 。
著有《天宝军防录》 。
郑 泽:隋朝荥阳人,有学识,知钟律,考校大东钟律,著有《乐府歌辞》、《乐府声调》等 。
郑 樵:莆田(今属福建省)人,我国南宋时期著名的历史学家、史籍学家,一生著作丰富,其晚年所著《通志》是继《史记》后又一部伟大的通史著作,且颇具创见 。
郑 玄:东汉北海高密(今属山东省)人,世称“后郑”,其潜心著述,遍注群经,为汉代经学的集大成者,被称为“郑学”,在整理古代历史文献上颇有贡献 。
郑 注:唐朝尚书,本姓鱼,冒姓郑 。
唐代绛州翼城(今山西省翼城东)人,出身微贱 。
年轻时,他行医卖药,浪迹江湖 。
因为他本姓鱼,后改姓郑,人们都取外号讥笑他,叫他“鱼郑”、“水族” 。
郑注是唐朝的名臣,对其功过是非历来有不同的评价 。
正史上贬多于褒,现代的史学工作者也有争议 。
有的提出,对郑注在历史上的作用有必要重新认识和评价,认为他代表当时庶族中小地主的利益和要求,同宦官集团进行了斗争,还是有一定进步意义的 。
郑 樵:南宋史学家,著有《通志》、《氏族志》等80余部书作 。
郑 和:明航海家,本姓马,明成祖赐姓郑 。
云南省昆阳(今晋宁)人,曾率船队七下西洋,远达非洲、红海等地,促进了中外交流,而且还创制了我国第一部航海地图 。
郑 燮:号“板桥”,江苏省兴化人,清代书画家、文学家 。
诗、画、书号称“三绝”,“扬州八怪”之一,后辞官归里 。
郑 信:泰国国王,又名郑昭 。
泰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吞武里王朝创始人,泰国称为披耶达信王或达信王 。
郑桓公:即姬友,为郑姓的得姓始祖 。
周宣王封小弟姬友于郑,建立西周的最后一个诸侯国 。
姬友死后谥号为桓公 。
所以史称郑桓公 。
周幽王时,郑桓公任周朝司徒,掌管教化,他眼见周幽王宠幸褒姒、重用奸臣、王室矛盾激化、内忧外患交织,预感将要发生变乱,便向太史伯请教避祸的办法 。
郑桓公根据太史公的建议,把家属和重要财产安置在虢、郐之间一个叫“京”的地方,史称“虢郐寄孥” 。
次年,西周王室发生了“犬戎之乱”,桓公为国捐躯,其子掘突袭位,是为郑武公 。
后来,郑武公乘护送周平王东迁之机,先后功灭虢、郐,建立新的郑国 。
郑国于公元前375年为韩国所灭,子孙播于陈、宋间,以原国名为姓氏,就是郑氏 。
郑武公:郑桓公子,东迁郑姓的始祖 。
据唐书《宰相世系表》说,郑桓公的儿子武公,曾经跟晋文侯辅佐周平王东迁到洛阳,建立了东周,郑武公自己也跟着搬了家,新郑由此而诞生,郑姓更继续繁荣滋长 。
郑道昭:荥阳开封人,北魏书圣,曾任国子祭酒,工文词书法,其书法笔力雄健,兼有隶意,被后人推崇为“魏碑之宗” 。
郑庄公:郑武公子,郑姓的中兴始祖 。
即姬寤生(公元前757-公元前701),郑平王东迁后,郑庄公的祖父郑恒公被封为周室的卿士,郑庄公继其父武公为周的卿士 。
继位后郑国的国势日益强盛,周朝却每况愈下,为打击新兴势力,周平王很想向郑庄公下刀,废掉郑庄公的卿士职位,郑庄公得知后,针锋相对,利用郑国的优势,威胁周平王,逼使周文王与郑国派人质,后周对郑用兵,被郑所败周恒王中箭,周王室威信扫地,郑国国威大振 。
自此周王室仅成天下共主,并无实权 。
郑光祖:元代平阳襄陵(今山西省临汾)人,元曲四大家之一,一生创作颇多,代表作为《倩女离魂》,他被后人誉为“名香天下,声振闺阁,伶优辈称‘郑老先生’” 。
郑思肖:字忆翁,号所南,自称三外野人,元代连江(今属福建省)人 。
曾以太学上舍应博学鸿词试,授和靖书院山长 。
宋亡隐居吴下(今江苏省苏州),坐必南向,岁时伏腊必向南野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