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 问题 古诗词( 八 )


“三分诗,七分读”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可见,诵读对阅读古诗能起到“起死回生”的作用 。
德国学者克司和伊瑟尔的接受美学认为:作品本身如果不经过阅读理解,就没有任何意义,就永远成为没有生命的,死的语言材料,只有依靠读者在读的过程中主动地挖掘,才能实现文本意义的发生 。
有人说:“朗读如同赋予作品以生命,更能使人感受 。
l 熟读成诵法 。
即让学生多读,可指导学生朗朗出声地诵读,低唱慢吟地诵读,也可“不求甚解”地诵读,‘直面经典,不求甚解,形式多样、水到渠成’ 。
要多鼓励,不要强迫” 。
可采取激将法、争章法、小组夺魁、建立班级诵读明星榜等等 。
辅导孩子们“诵”出味道来,而不是一味地背诵 。
碰到学生发音不准确,就亲自给学生做示范,交给学生读出诗的节奏和重音 。
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
读多了,自然成诵 。
形成积累,逐步养成整体感悟的能力 。
l 联系扩充法 。
即将所学的某一首古诗词,与其题材内容、表现手法相近的其他古诗词联系起来诵读,以形成一个知识组块 。
如学习贺知章的《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
”可同时诵读其他有关“咏柳”的名诗,如杜牧的《柳》:“数树新开翠影齐,倚风情态被春迷 。
依依故国樊川恨,半掩村桥半掩溪 。
”罗隐的《柳》:“灞岸晴来送别频,相偎相依不胜春 。
自家飞絮犹无定,争解垂丝绊路人 。
”杨万里的《新柳》:“柳条百尺拂银塘,且莫深青只浅黄 。
未必柳条能蘸水,水中柳影引他长 。
”把这几首同一题...
古诗的知识!!快快快!“古诗”的原意是指古代学者所作的诗 。
约在魏末晋初,流传着一批魏、晋以前文人所作的五言诗,既无题目,也不知作者,其中大多是抒情诗,具有独特的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被统称为“古诗” 。
展开 编辑本段意义清代沈德潜说:“古诗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辞,一时之作 。
大率逐臣弃妻,朋友阔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之感 。
或寓言,或显言,或反复言 。
初无奇辟之思,惊险之句,而西京古诗,皆在其下 。
”(《说诗语》)晋、宋时,这批“古诗”被奉为五言诗的一种典范 。
西晋陆机曾逐首逐句地摹仿了其中的12首 。
东晋陶渊明、宋代鲍照等,都有学习“古诗”手法、风格的《拟古诗》 。
到了梁代,刘勰《文心雕龙》、钟嵘《诗品》更从理论上总结评论了“古诗”的艺术特点和价值,探索了它们的作者、时代及源流,并大体确定它们是汉代作品 。
同时,萧统《文选》,以及陈代徐陵《玉台新咏》又从诗歌分类上确定了“古诗”的范围:凡无明确题目的作品,有作者的称“杂诗”,无名氏者为“古诗” 。
古诗源因此,梁、陈以后,“古诗”已形成一个具有特定涵义的专类名称 。
它与两汉乐府歌辞并称,专指汉代无名氏所作的五言诗,并且发展为泛指具有“古诗”艺术特点的一种诗体 。
而《古诗十九首》便在文学史上占有“古诗”代表作的地位,这一标题也就成为了一个专题名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