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下开头的诗词( 四 )


我举起酒杯邀请媚人的明月,低头窥见身影,共饮已有三人 。
月儿,你那里晓得畅饮的乐趣?影儿,你徒然随偎我这个孤身!暂且伴随玉兔,这无情瘦影吧,我应及时行乐,趁着春宵良辰 。
月听我吟诗,在九天徘徊不进,影随我舞剑,在地上蹦跳翻滚 。
清醒之时,咱们尽管作乐寻欢,醉了之后,免不了要各自离散 。
月呀,愿和您永结为忘情之友,相约在高远的银河岸边,再见!原文《月下独酌》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① 。
月既不解饮②,影徒随我身 。
暂伴月将影③,行乐须及春④ 。
我歌月徘徊⑤,我舞影零乱 。
醒时同(相)交欢,醉后各分散 。
永结无情游⑥,相期邈云汉⑦ 。
注释1.陶渊明《杂诗》:"欲言无余和,挥杯劝孤影 。
" 2.酌:喝酒 。
3.三人:指月亮、作者及其身影 。
4.解:懂得 。
5.将:偕、带 。
6.行乐句:意谓趁着春天好时光及时行乐 。
7.月徘徊:月亮因我歌而徘徊不进 。
8.无情游:《庄子?德充符》:"惠子谓庄子曰:'人故无情乎?'庄子曰:'然 。
'惠子曰:'人而无情何以谓之人?'庄子曰:'道与之貌,天与之形,恶得不谓之人?'惠子曰:'既谓之人,恶得无情?'庄子曰:'是非吾所谓情也 。
吾所谓无情者,言人之不以好恶内伤其身,常因自然而不益生也 。
'"朱谏注:"无情者,月与我虽曰三人,然月与影本无情也 。
" 9.相期:相约 。
邈:高远 。
云汉:银河 。
10.我歌句:月亮似乎因我歌而徘徊不进 。
11.云汉:银河 。
此指天上的仙境 。
诗词赏析 这首诗约作于天宝三载(744),时李白在长安 。
诗人写自己在花间月下独酌的情景 。
"对影成三人"句构思奇妙,表现了他孤独而豪放的情怀 。
《李诗直解》:"此对月独饮,放怀达观以自乐也 。
"傅庚生《中国文学欣赏举隅》:"花间有酒,独酌无亲;虽则无亲,邀月与影,乃如三人;虽如三人,月不解饮,影徒随身;虽不解饮,聊可为伴,虽徒随身,亦得相将 。
及时行乐,春光几何?月徘徊,如听歌;影零乱,如伴舞 。
醒时虽同欢,醉后各分散;聚时似无情,情深得永结;云汉邈相期,相亲慰独酌 。
此诗一步一转,愈转愈奇,虽奇而不离其宗 。
青莲奇才,故能尔尔,恐未必苦修能接耳 。
" [题解]原诗共四首,此是第一首 。
诗写诗人在月夜花下独酌,无人亲近的冷落情景 。
诗人运用丰富的想象,表现出由孤独到不孤独,由不孤独到孤独,再由不孤独到孤独的一种复杂感情 。
李白仙才旷达,物我之间无所容心 。
此诗充分表达了他的胸襟 。
诗首四句为第一段,写花、酒、人、月影 。
诗旨表现孤独,却举杯邀月,幻出月、影、人三者;然而月不解饮,影徒随身,仍归孤独 。
因而自第五句至第八句,从月影上发议论,点出“行乐及春”的题意 。
最后六句为第三段,写诗人执意与月光和身影永结无情之游,并相约在邈远的天上仙境重见 。
全诗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的寂寞和孤傲,也表现了他放浪形骸、狂荡不羁的性格 。
邀月对影,千古绝句,正面看似乎真能自得其乐,背面看,却极度凄凉 。
【赏析一】 佛教中有所谓“立一义”,随即“破一义”,“破”后又“立”,“立”后又“破”,最后得到究竟辨析方法 。
用现代话来说,就是先讲一番道理,经驳斥后又建立新的理论,再驳再建,最后得到正确的结论 。
关于这样的论证,一般总有双方,相互“破”、“立” 。
可是李白这首诗,就只一个人,以独白的形式,自立自破,自破自立,诗情波澜起伏而又纯乎天籁,所以一直为后人传诵 。
诗人上场时,背景是花间,道具是一壶酒,登场角色只是他自己一个人,动作是独酌,加上“无相亲”三个字,场面单调得很 。
于是诗人忽发奇想,把天边的明月,和月光下自己的影子,拉了过来,连自己在内,化成了三个人,举杯共酌,冷清清的场面,就热闹起来了 。
这是“立” 。
可是,尽管诗人那样盛情,“举杯邀明月”,明月毕竟是“不解饮”的 。
至于那影子呢?虽则如陶潜所谓“与子相遇来,未尝异悲悦,憩荫若暂乖,止日终不别”(《影...
来字开头的诗词《辋川集二十首·竹里馆》——唐·裴迪来过竹里馆,日与道相亲 。
出入唯山鸟,幽深无世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