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观沧海》( 三 )


但我还是将它背了下来 。
今天在车上,不知怎的想起,就顺口背了起来,也想想它的意思,觉得虽然不太压韵,但也有它的意境,将沧海之壮丽景象包含其中 。
于是,我回家后又翻出书来,找到这首诗,参照注解,仔细读着 。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
写出观赏时的位置,临碣石而观沧海,简单明了 。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
”写出了气势 。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
”沧海是何等广阔,日月星汉,又是多么的灿烂 。
读到此,使人不禁想到作者必也是一个大有作为,能叱咤风云的人物 。
一首诗,往往能反映一个人当时的心境,甚至他本人一个时期的心情 。
关键是去体会诗的感情,诗的内涵,诗的气势 。
而这些,是要经过仔细的咀嚼方能体会到 。
像唐朝大画家阎立本,几次去看梁朝画家张僧繇的壁画一样,应该仔细观摩,方能体会其中奥妙 。
个中滋味总是在反复的品尝中才能渐渐渗透出来的 。
尤其是佳作,其魅力也正在于此 。
曹操的诗《观沧海》是什么意思?题目《曹操·步出夏门行·观沧海》全文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
注释jié①碣石:山名 。
碣石山有二,这时指的大碣石山 。
一说即指今河北省昌黎县的碣石山 。
dàn②澹澹:水波摇荡貌 。
sǒng zhì③竦 峙:耸立 。
④星汉:银河 。
[背景]《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是他征乌桓时所作 。
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碣石山 。
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
《观沧海》寄托了诗人很深的感慨,透过它我们可以看到诗人自己的胸怀 。
曹操这次登碣石山是在北征乌桓的途中 。
乌桓是当时东北方的大患,建安十一年(公元206年),乌桓攻破幽州,俘虏了汉民十余万户 。
同年,袁绍的儿子袁尚和袁熙又勾结辽西乌桓首领蹋顿,屡次骚扰边境,以致曹操不得不在建安十二年毅然北上征伐乌桓 。
在这年八月的一次大战中,曹操终于取得决定性的胜利 。
这次胜利巩固了曹操的后方,所以第二年他才能挥戈南下,以期实现统一中国的宏愿 。
把前后的事件联系起来,我们可以看出,北征乌桓对曹操来说是一次多么重要的战争了 。
而《观沧海》正是北征乌桓途中经过碣石山时写的 。
大战之前,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又当秋风萧瑟之际,他的心情一定会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 。
他将自己这种昂扬奋发的精神融会到诗里,借着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使这首诗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成为一篇优秀的作品 。
《观沧海》这类作品 。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
”这是合乐时的套语,与诗的内容无关,就不必细说了 。
[特色]《观沧海》这首诗,从字面看,海水、山岛、草木、秋风,乃至日月星汉,全是眼前景物,这样纯写自然景物的诗歌,在我国文学史上,曹操以前似还不曾有过 。
它不但通篇写景,而且独具一格,堪称中国山水诗的最早佳作,特别受到文学史家的厚爱 。
这首诗写秋天的大海,能够一洗悲秋的感伤情调,写得沉雄健爽,气象壮阔,这与曹操的气度、品格乃至美学情趣都是紧密相关的 。
在这首诗中,景和情是紧密结合着的 。
作者通过写沧海,抒发了他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
但这种感情在诗中没有直接表露,而是把它蕴藏在对景物的描写当中,寓情于景中,句句写景,又是句句抒情 。
“水何”六句虽然是在描绘生气勃勃的大海风光,实际上在歌颂祖国壮丽的山河,透露出作者热爱祖国的感情 。
目睹祖国山河壮丽的景色,更加激起了诗人要统一祖国的强烈愿望 。
于是借助丰富的想象,来充分表达这种愿望 。
作者以沧海自比,通过写大海吞吐宇宙的气势,来表现诗人自己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感情奔放,却很含蓄 。
“日月”四句是写景的高潮,也是作者感情发展的高潮 。
宋人敖陶孙说曹诗“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 。
《观沧海》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这与一个雄心勃勃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的风度是一致的,真是使人读其诗如见其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