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愉的古诗词( 二 )


2.江畔独步寻花 杜甫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
[简析] 唐肃宗上元元年(公元760年)诗人杜甫在饱经离乱之后,寓居四川成都,在西郊浣花溪畔建成草堂,暂时有了安身的处所,心情比较舒畅 。
春暖花开时节,他独自在江畔散步赏花,写下了《江畔独步寻花》一组七首绝句,这是其中的第六首 。
首句“黄四娘家花满蹊”,点明寻花的地点 。
“蹊”是小路 。
“花满蹊”是说繁花将小路都盖住了,连成片了 。
次句“千朵万朵压枝低” 。
“千朵万朵”形容数量之多 。
“压枝低”中的“压”和“低”两个字用得十分贴切、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春花密密层层,又大又多,沉甸甸地把枝条都压弯了 。
这句是上句“满”字的具体化 。
第三句“留连戏蝶时时舞” 。
“留连”是形容蝴蝶飞来飞去舍不得离开的样子 。
这句从侧面写出春花的鲜艳芬芳 。
其实诗人也被万紫千红的春花所吸引而留连忘返 。
第四句“自在娇莺恰恰啼” 。
“娇”是形容莺歌柔美圆润 。
“恰恰啼”是说正当诗人前来赏花时,黄莺也在鸣叫 。
只因为诗人内心欢愉,所以想当然地认为黄莺特意为自己歌唱 。
这与上句说彩蝶留连春花一样,都是移情于物的手法 。
由于诗人成功地运用了这一手法,使物我交融,情景相生,这首小诗读起来就更亲切有味 。
3.望庐山瀑布 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
香炉,指庐山香炉峰,“在庐山西北,其峰尖圆,烟云聚散,如博山香炉之状”(乐史《太平寰宇记》) 。
可是,到了诗人李白的笔下,便成了另一番景象:一座顶天立地的香炉,冉冉地升起了团团白烟,缥缈于青山蓝天之间,在红日的照射下化成一片紫色的云霞 。
这不仅把香炉峰渲染得更美,而且富有浪漫主义色彩,为不寻常的瀑布创造了不寻常的背景 。
接着诗人才把视线移向山壁上的瀑布 。
“遥看瀑布挂前川”,前四字是点题;“挂前川”,这是“望”的第一眼形象,瀑布象是一条巨大的白练高挂于山川之间 。
“挂”字很妙,它化动为静,维妙维肖地表现出倾泻的瀑布在“遥看”中的形象 。
谁能将这巨物“挂”起来呢?“壮哉造化功”!所以这“挂”字也包含着诗人对大自然的神奇伟力的赞颂 。
第三句又极写瀑布的动态 。
“飞流直下三千尺”,一笔挥洒,字字铿锵有力 。
“飞”字,把瀑布喷涌而出的景象描绘得极为生动;“直下”,既写出山之高峻陡峭,又可以见出水流之急,那高空直落,势不可挡之状如在眼前 。
然而,诗人犹嫌未足,接着又写上一句“疑是银河落九天”,真是想落天外,惊人魂魄 。
“疑是”值得细味,诗人明明说得恍恍惚惚,而读者也明知不是,但是又都觉得只有这样写,才更为生动、逼真,其奥妙就在于诗人前面的描写中已经孕育了这一形象 。
你看!巍巍香炉峰藏在云烟雾霭之中,遥望瀑布就如从云端飞流直下,临空而落,这就自然地联想到象是一条银河从天而降 。
可见,“疑是银河落九天”这一比喻,虽是奇特,但在诗中并不是凭空而来,而是在形象的刻画中自然地生发出来的 。
它夸张而又自然,新奇而又真切,从而振起全篇,使得整个形象变得更为丰富多彩,雄奇瑰丽,既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又给人以想象的余地,显示出李白那种“万里一泻,末势犹壮”的艺术风格 。
4.春残 翁宏 又是春残也,如何出翠帏 。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
寓目魂将断,经年梦亦非 。
那堪向愁夕,萧飒暮蝉辉 。
诗写女子春末怀人 。
首句点题,写来不拘一格 。
一句中,“又”字开头,“也”字结尾,连用一个副词和一个语气词,这在诗中是不多见的 。
然而作者用得很自然,使起句突兀,加强了语气,强化了诗中女主人公的哀怨之情,并有笼盖全篇的作用,算得上写法的出新 。
“又”字还与下面的“经年”相应,暗示这女子与情人离别,正是去年此时,故对物候变化特别敏感 。
第二句“如何出翠帏”,“如何”,有不堪的意思 。
联系第一句看,这位女子正是在去年此时此地,经受着别离的苦痛 。
时隔一年,记忆犹新,而且,现在还是在这一时间和这一地点,她怎敢再身临其境,重新...
有哪些带着思乡情感的古诗静夜思 李 白 床 前 明 月 光,疑 是 地 上 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