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斜韵

诗词斜韵

诗词的韵是什么韵是诗词格律的基本要素之一 。
诗人在诗词中用韵,叫做押韵 。
诗词中的韵,大致相当于汉语拼音中的韵母 。
一个汉字如果用汉语拼音字母拼写,一般都有声母、韵母和声调 。
例如,“中”字,拼成zhōng,其中zh是声母,ong是韵母,声调是阴平 。
再如,“弓”gōng,虫chóng等字,它们的韵母都是ong 。
这些字叫同韵字 。
凡同韵字都可以押韵 。
押韵就是把同韵字放在同一位置,一般是在句尾,所以又叫韵脚字 。
如: 钱塘湖春行 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xī),水面初平云脚低(dī) 。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ní) 。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tí) 。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dī) 。
这首诗里的“西”、“低”、“泥”、“蹄”和“堤”字押韵,韵母都是i 。
如果把韵母再细分的话,可以分为韵头、韵腹和韵尾 。
如雄xióng,i是韵头 。
o是韵腹,ng是韵尾 。
弓gōng,虫chóng等字没有韵头,只有韵腹和韵尾,“雄”字跟这些字的韵母不同,但是,它们的韵腹和韵尾相同,都是ong 。
韵腹、韵尾相同,韵头不同的字也是同韵字,仍然可以押韵 。
例如: 山居秋暝 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qiū) 。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liú) 。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zhōu) 。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liú) 。
这首诗里的“秋”、“流”、“舟”和“留”字押韵,它们的韵母分别是iu、iu、ou、iu,韵母不完全相同,但它们是同韵字,押起韵来同样是和谐的 。
押韵的目的是要声韵和谐 。
但是有许多诗,我们今天读起来却不和谐了,这是因为古今语音发生了变化 。
如: 乌衣巷 唐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huā),乌衣巷口夕阳斜(xíe) 。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jiā) 。
xíe跟huā、jiā不是同韵字,但是在唐代“斜”字读siá,当时是和谐的 。
再如: 江南曲 唐李益 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qī) 。
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ér) 。
这首诗里,“期”和“儿”都是押韵的;但是按今天普通话去读,qī和ér就不能算押韵了 。
如果按照上海话的读音念“儿”这个字,念像ní音(接近古音),那就和谐了 。
古人押韵需要依照韵书 。
这种韵书,在唐代,和口语还是基本一致,依照韵书押韵,比较合理;宋代以后,语音发生了变化,依照韵书押韵就不合理了 。
今天我们如果写旧诗,就不一定要按照韵书来押韵 。
不过,当我们读古诗的时候,应该知道古人的诗韵 。
看中华好诗词的时候 很多诗词里的“斜”字都念xiá 想问一下是不是所...“斜”字在我国古代除了有xié的读音外,还应该有另一个读音,那就是“xiá” 。
唐代诗人刘禹锡脍炙人口的《乌衣巷》,诗中也有一个“斜”字: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
这首诗里的“斜”,与我们开头看到的几首里的一样,句末都是押“a”的韵,“花hūa”“斜xiᔓ家jiā” 。
这些诗的作者,都是当时著名的诗人,他们不可能连韵律都不讲究 。
倘若古时“斜”字不是有“xiá”的读音,诗人怎么会用它呢?今天我们可以尝试一下,诵读时若把“斜”字读成“xié”的音,整篇古诗的韵味便会大大降低 。
元曲《中吕.山坡羊.燕子》中,“斜”变韵了:“语喃喃,忙劫劫,春风堂上寻王谢,巷陌乌衣夕照斜xié” 。
同样的意思,韵脚有了明显的改变 。
无独有偶 。
再如贯云石《双调.清江引.立春》:“金钗影摇春燕斜,木生春叶,水塘春始波,火候春渐热 。
土牛儿载将春倒也” 。
元曲《四块玉·别情》:“自送别,心难舍,一点相思几时绝?凭阑袖拂杨花雪 。
溪又斜,山又遮,人去也!”从曲中韵脚看,“斜”的读音明显改变为xié 。
如还读作xiá,则韵脚大乱 。
综述,斜 古诗文到底怎么发音,要看怎么押韵
有关诗词辄韵“十三辙”就是在北方说唱艺术中,韵母按照韵腹相同或相似(如果有韵尾,则韵尾必须相同)的基本原则归纳出来的分类,目的是为了使诵说、演唱顺口、易于记忆,富有音乐美 。
十三辙的名目是:发花、梭波、乜斜、一七、姑苏、怀来、灰堆、遥条、由求、言前、人辰、江阳、中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