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雪中有情人相见诗词( 九 )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
寄书长不 达,况乃未休兵 。
杜甫《月夜忆舍弟); 戍楼上的更鼓一声一声地响着,秋夜的边塞,因为战乱,没有行人,静寂无声 。
忽然诗人听到边地孤雁的哀鸣声,因而...摘要:分析典型意象的原型意义及衍生意义,有利于阅读教学发现和建构文学作品意义,帮助学生理解意象所表达的情思,把握古诗词作品整体意蕴 。
关键词:古诗词意象; 雁 原型意义 ;衍生意义在古诗词阅读教学过程中,我们若能分析典型意象象的原型意义,将有利于阅读教学发现和建构文学作品意义,帮助学生理解意象所表达的情思,把握古诗词作品整体意蕴 。
如,黄昏日夕息指应当归家,当归却不归则易起愁思;青山传递情思,喻爱情永不变;春水长流比离愁,无穷无尽永不断 。
抓住了这些典型意象的原型意义,学生能更好地阅读和鉴赏古典诗词,进入诗词的意境 。
在此我要分析古诗词中常见的一个典型意象——雁 笔者执教过的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和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有一些含雁意象的诗词,现选取部分诗词作点浅显分析 。
雁意象传达的情感,在中学古诗词中大致表现为以下五种类型 。
第一是见北雁南飞触思亲思乡悲愁 。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
寄书长不 达,况乃未休兵 。
杜甫《月夜忆舍弟); 戍楼上的更鼓一声一声地响着,秋夜的边塞,因为战乱,没有行人,静寂无声 。
忽然诗人听到边地孤雁的哀鸣声,因而心潮起伏 。
据说,“鱼传尺素,雁托锦书”,但杜甫的弟弟如今不知身在何方,平常寄书长不达,何况在这战乱频繁之际,鸿雁恐也无能为力啊 。
这一声边秋雁声触及了诗人对故乡和兄弟的怀念,引起了诗人悲枪的感情和无可奈何的心绪 。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
浊酒一杯家万里,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
范仲淹《渔家傲》 边塞的秋天,气候变化显著 。
在群山屏障中,烟沙弥漫,落日余晖映照下,有一座紧闭城门的孤堡 。
城堡中的战士们久戍在此,归家无计 。
天空中,大雁成群结队往南飞,没有一点留恋的息思 。
目睹群雁归去无留息,久戍的征夫们归无计,内心该是多么凄凉悲枪啊! 历代诗人词客所作的闻雁诗中借北雁南归而衬人不归,借凄厉雁声渲染盼归思亲心境还有很多,比较典型的是下面这一首诗 。
故园眇何处?归思方悠哉 。
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 。
韦应物(((I雁》 寒夜里,诗人独坐于空寂高斋,外面秋雨浙浙沥沥下个不停,萧瑟凄寂的氛围不免触动远宦者无穷无尽的归思 。
正当怀乡情不能自已的时候,诗人听到了自远而近的雁鸣声 。
这声音在寂寥的秋雨之夜,显得分外凄清,使得因思乡而夜不能寐的诗人浮想联翩,思绪万端,更加难以为怀了 。
第二是以孤雁形象言幽寂凄苦之情 。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 。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
野鸭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
杜甫《孤雁》 大雁通常总是结成“人”字形或“一”字阵集体迁徙 。
雁一旦失群便成“孤雁”,孤雁是极其凄苦的 。
孤雁不饮不啄,只是一个劲地飞着叫着,声音里透出对同伴的想念,不独想念,而且还拼命追寻,情感热烈而执著 。
由于连年.战乱,诗人流离失所,与亲朋天各一方,可无时无刻不渴望骨肉团聚,无日不梦想知友重逢 。
这首念群孤雁之歌,融注了诗人幽寂凄苦之情 。
在此,雁的原型息象已由群体转为个体,不同一般 。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
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处境极为艰难,心情极为孤寂 。
心灰意冷的词人借孤鸿形象,寄托自己“幽约怨徘不能自言之情',第三是因雁归人去生离别恨相思愁 。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 秋风瑟瑟木已惹人愁,秋雁啼鸣声声,更动人愁 。
秋雁归家,人却离别 。
在这样的时一刻,崔莺莺心里愁有多重啊,恨有多深啊,“愁”与“恨”凝聚成的泪水一晚上就醉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