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中 雨对什么作用

古诗词中 雨对什么作用

苏轼诗词中的雨两种雨 , 完全相反的感情:1.定风波(沙湖道中遇雨):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 , 一方面渲染出雨骤风狂 , 另一方面又以“莫听”二字点明外物不足萦怀之意 。
“何妨吟啸且徐行” , 是前一句的延伸 。
雨中照常舒徐行步 , 呼应小序“同行皆狼狈 , 余独不觉” , 又引出下文“谁怕”即不怕来 。
徐行而又吟啸 , 是加倍写:“何妨”二字透出一点俏皮 , 更增加挑战色彩 。
首两句是全篇枢纽 , 以下词情都是由此生发 。
“竹杖芒鞋轻胜马” , 写词人竹杖芒鞋 , 顶风冲雨 , 从容前行 , 以“轻胜马”的自我感受 , 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 。
“一蓑烟雨任平生” , 此句更进一步 , 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 , 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 。
以上数句 , 表现出旷达超逸的胸襟 , 充满清旷豪放之气 , 寄寓着独到的人生感悟 , 读来使人耳目为之一新 , 心胸为之舒阔 。
过片到“山头斜照却相迎”三句 , 是写雨过天晴的景象 。
这几句既与上片所写风雨对应 , 又为下文所发人生感慨作铺垫 。
结拍“回首向来萧瑟处 , 归去 , 也无风雨也无晴 。
”这饱含人生哲理意味的点睛之笔 , 道出了词人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 , 毫无差别 , 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句中“萧瑟”二字 , 意谓风雨之声 , 与上片“穿林打叶声”相应和 。
“风雨”二字 , 一语双关 , 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风雨 , 又暗指几乎致他于死地的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 。
此诗描写作者出巡时途中所见的美丽景色 , 愉快地赞美了山村人家和平的劳动生活 。
2.新城道中(其一)绵绵春雨多日不停 , 诗人有事需要进山 , 只好准备冒雨前行 。
不料天快亮的时候 , 房檐下滴滴答答地雨声忽然止住了 , 天放晴了 。
诗人兴奋之极 , 心想 , 这是东风知道我有进山的打算 , 特意把阴云吹散了吧 。
描写作者出巡时途中所见的美丽景色 , 愉快地赞美了山村人家和平的劳动生活 。
诗词中“风雨” 意象有哪些意象?简单地理解:就是喻意之象 , 是借用客观物象来寄托主观情思的一种创作手段;这个属于中国诗学和美学的专用名词 , 两 个字含盖的也是两方面的内容 。
即“意”与“象” 。
意 , 即:立意 , 是作者要表达的中心思想;象 , 即:取象 , 是作者特意选取的用来“煽情”的“道具” 。
这些“道具”都是一个一个十分具体的客观形象 。
(关于意象一词的文本解释:它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审美活动而创造出来的物化或固化后的一种艺术形象;是主体与客体、心与物、意与象的有机融和统一;是融入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 , 或借客观物象表现主观情意;是现实生活的写照 , 也是审美创造结晶 , 及情感意念载体;是生活的外在景象与诗人的内在情思的统一;是诗人感情外化的一种表现形式;是有特殊或深刻意义的形象 。
)笼统地说 , 意象是思想情感与具体物象的完美结合 。
而“意”处于主导地位 , “意”决定了“象” , “象”反映了“意”;意源于内心并借助象为依托来表达 。
意在象中若隐若现 , 又仿佛呼之欲出 , 象却似有心似无意的一勾一画一点一染 , 却为意而增彩而绽放 。
所谓“意的暗示 , 象的契合”就是这个道理 。
意象作为主体与客体、心与物、意与象的有机融汇与统一 , 学者们从文艺学、心理学、语言学、美学、创作与鉴赏学等的层面 , 都可以为意象组建成一支繁复庞杂的系统 。
比如:构成意象的物象、表象、心象、语象等 , 细述起 来就非常的复杂了 。
不过在此可以重点说说“物象”这个概念 , 因为在我们的日常生活 , 与社会和大自然的广泛接触中 , 最直观最先入为主的就是“物象” , 它可以说是组建成作品意象的地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