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节 写给父母的诗词( 三 )


盂兰盆会是佛教岁节仪规中重要的仪式,例在每年有七月十五举行,因此中元节也有“盂兰盆节”之称 。
尽管经过千余年主动的顺俗和被动的归化,佛教的踪影还是清晰地留在一般民众的中元节俗活动中 。
首先是那名目 。
盂兰是梵语的音译,是“倒悬”意思,盂兰与盆合起来是救器,即“救倒悬器”;另外,盂兰盆也可以解释为“救倒悬盆”,突出它“安放百家味饭食”的特点 。
清代诗人庞垲的《长安杂兴效竹枝体》一诗形象描绘了中元夜儿童持荷叶灯结伴游乐的情景 。
长安杂兴效竹枝体万树凉生霜气清,中元月上九衢明 。
小儿竞把青荷叶,万点银花散火城 。
照佛门的盂兰盆会仪规来看,放河灯只是其中的一个小节目,并不显得多么要紧 。
而在民间的中元节俗活动中,放灯则是比较重要的 。
河灯也叫“荷花灯”,河灯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灯盏或蜡烛,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 。
放河灯的目的,是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 。
现代女作家肖红《呼兰河传》中的一段文字,是这种习俗的最好注脚:“七月十五是个鬼节;死了的冤魂怨鬼,不得托生,缠绵在地狱里非常苦,想托生,又找不着路 。
这一天若是有个死鬼托着一盏河灯,就得托生” 。
大概从阴间到阳间的这一条路,非常黑,若没有灯是看不见路的 。
所以放灯这件事是件善事 。
可见活着的正人君子们,对着那已死的冤魂怨鬼还没有忘记 。
中元节是什么意思啊?中元节是道教的说法,中国古代以一、七、十月之十五日分称上元、中元、下元:上元是天官赐福日,中元为地官赦罪日,下元为水官解厄日 。
所以会在中元时普渡孤魂野鬼 。
中元节——农历7月15日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中元节” 。
在南方,亦称“鬼节” 。
也有说法中元节是在农历7月14日 。
节日这天,人们带上祭品,到坟上去祭奠祖先,与清明节上坟相似 。
在封建时代,地方官府还命令寺庙的和尚道士设孤魂道场,以祭奠阵亡的军士,中元节时,人们要焚烧大量的纸钱 。
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有些地方,尤以中国南方,是七月十四日,相传是宋代末年蒙古人入侵某地,居民为逃难而提早一天过节),道教称为中元节,佛教称为盂兰盆节(简称盂兰节),民间俗称鬼节,七月半(部分客家人的称谓,相对于中秋为八月半) 。
节日的庆祝活动从农历七月初一开始,直到七月三十日,长达一个月 。
正月十五汉族称上元佳节,乃庆元宵,古已有之; 七月十五汉族称中元节,祭祀先人; 十月十五汉族称下元节,乃食寒食,纪念贤人 。
汉人于中元节放河灯,道士建醮祈祷,乃是汉族传统民俗,佛教与道教对这个节日的意义各有不同的解释,佛教强调孝道;道教则着重于为那些从阴间放出来的无主孤魂做“普渡” 。
旧历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与正月十五日的上元节和十月十五日的下元节同为古老传统节日 。
中元节是道教节日 。
道教认为,"三元"是"三官"的别称 。
上元节又称"上元天官节",是上元赐福天官紫微大帝诞辰;中元节又称"中元地官节",是中元赦罪地官清虚大帝诞辰;下元节又称"下元水官节",是下元解厄水官洞阴大帝诞辰 。
道教《太上三官经》云:"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一切众生皆是天、地、水官统摄" 。
中元节时,道教宫观如地安门火神庙、西便门外白云观为了祈祷"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照例举办"祈福吉祥道场" 。
佛教徒在这一天要举行盛大的盂兰盆会,也叫盂兰盆斋、盂兰盆供 。
盂兰盆会唐代即已盛行,晚清年间,北京有八百四十多座寺庙,有条件的,如广济寺、法源寺、拈花寺、广化寺、嘉兴寺、长椿寺等都举办规模不同的盂兰盆会和中元法会 。
民国以来,北海公园、中山公园音乐堂等处历年此时都有"追悼阵亡将士法会" 。
用番(喇嘛)、道(道士)、禅(和尚)三台经,供着一个"海陆空军阵亡将士"的牌位,进行公祭 。
中元节期间,老北京还有举行制法船、放荷灯、莲花灯、祭祖、唱"应景戏"等活动 。
[编辑本段]节日来源相关传说 佛教徒庆祝中元节的仪式称为“盂兰盆会”,庆祝中元节不仅是为了拜祭死去的亲人,对佛教徒来说,这也是纪念目莲的日子,藉以表扬他的孝道 。

【中元节 写给父母的诗词】

目莲救母的故事是出自《大藏经》(由印度传入的佛理〕,根据《大藏经》的记载,目莲在阴间地府经历千辛万苦后,见到他死去的母亲刘氏四娘受一群饿鬼折磨,目莲用钵盆装菜饭给她吃,菜饭却被饿鬼夺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