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海诗词 王维( 三 )


诗之四联分别写感觉、视觉、听觉、感受 , 因象得趣 , 因景生情 。
反衬了当今社会官臣惰 , 贪 , 写出诗人自己高尚情操的写照 , 写出那无忧无虑 , 表达了作者十分向往这种生活 。
也表达了作者崇尚恬静淡泊的田园生活 , 不愿同流合污 , 洁身自好的人生态度 。
还有一点值得注意:古代文人多借清秋而写悲伤之意 , 此诗则属乐秋之佳作 。
《增订评注唐诗正声》郭云:"色韵清绝 。
"《唐诗解》:"雅兴淡中有致趣 。
"《唐诗矩》:"右丞本从工丽入 , 晚岁加以平淡 , 遂到天成 。
"《唐诗合选详解》王云翼云:"前是写山居秋暝之景 , 后入事言情 , 而不欲仕宦之意可见 。
" 这首山水名篇 , 于诗情画意之中寄托着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
诗的中间两联同是写景 , 而各有侧重 。
颔联侧重写物 , 以物芳而明志洁;颈联侧重写人 , 以人和而望政通 。
同时 , 二者又互为补充 , 泉水、青松、翠竹、青莲 , 可以说都是诗人高尚情操的写照 , 都是诗人理想境界的环境烘托 。
既然诗人是那样地高洁 , 而他在那貌似“空山”之中又找到了一个称心的世外桃源 , 所以就情不自禁地说:“随意春芳歇 , 王孙自可留!”本来 , 《楚辞·招隐士》说:“王孙兮归来 , 山中兮不可久留!”诗人的体会恰好相反 , 他觉得“山中”比“朝中”好 , 洁净纯朴 , 可以远离官场而洁身自好 , 所以就决然归隐了 。
这首诗一个重要的艺术手法 , 是以自然美来表现诗人的人格美和一种理想中的社会之美 。
表面看来 , 这首诗只是用“赋”的方法模山范水 , 对景物作细致感人的刻画 , 实际上通篇都是比兴 。
诗人通过对山水的描绘寄慨言志 , 含蕴丰富 , 耐人寻味 。
王维的人生大志也隐藏在字里行间· [编辑本段]诗文意境 一阵新雨过后 , 青山翠谷越发显得静幽 , 夜幕降临 , 凉风习习 , 更令人感到秋意浓厚 。
明亮的月光照映着松林 , 泉水从石上潺潺流过 。
竹林中传来阵阵欢声笑语 , 原来是洗衣少女们归来 , 莲叶浮动 , 那是顺流而下的渔舟 。
尽管那春天的芬芳早已逝去 , 我陶醉在这美妙的秋色中 , 依然向往长留 。
表达了诗人远离仕途之路 , 喜爱隐居山中 , 过宁静的生活的情感 。
概括全诗意境与欣赏 这一首五言律诗是唐代著名诗人王维的后期作品 。
届时 , 王维已归隐山林 。
诗中描绘的 , 便是诗人归隐在辋川别墅时所见到的秋日傍晚雨后山林的景色 , 表现了诗人乐于归隐的生活意趣 。
诗人笔下的秋景 , 清新而富有生气 , 一洗前人诗文中常见的悲凉感伤的情调和低沉灰暗的色彩 。
综观全诗 , 兼诗情画意之美 , 得情景交融之妙 , 可堪山水诗中的上品 。
全诗共四个层次 。
首联点明季节(“秋”)、时间(“晚”)、地点(“空山”)、天气(“新雨后”) , 写足诗题 。
“空”字意味深长 。
颔联写景 , 劲联由景写到人 , 动静交错 , 视听结合 。
尾联由写景转到抒情 , 由外物转向内心 , 揭示了全诗的主旨 。
“诗中有画 , 画中有诗” , 由此可见一斑 。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 , 在动静关系的处理上 , 诗人匠心独运 , 喜用静观中捕捉到的形象 , 以动态为静态服务 , 以声响为宁静服务 。
譬如 , “明月松间照 , 清泉石上流 。
竹喧归浣女 , 莲动下渔舟” 。
给人的感觉 , 犹如几个精彩镜头剪辑而成的滚动画面 , 场景在变 , 人物在动 , “镜头”从一个动点跳到另一个动点 。
这种错落有致的章法和变换灵活的句型 , 使得全诗充满灵动与生气 。
[编辑本段]鉴赏 王维的《山居秋暝》是山水诗的代表作之一 , 它唱出了隐居者的恋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