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明代诗词毛笔楷书字

古人明代诗词毛笔楷书字

毛笔正楷字写“画”的古诗何绍基何绍基(1790年—1873年)字子贞,号 叟,又号东洲居士,道州东门村人 。
童年时代,和弟弟随母在州西小坪村生活 。
他舅父廖先瑞对两兄弟视如己出,送他们读私塾,对他幼年影响很大 。
八岁时随母入都,在父亲和名师孙镜塘的教诲下勤奋攻读 。
十八岁应京兆试,取眷录 。
道光十一年取优贡生,道光十五年乡试第一,次年中进士,授职编修,任文渊阁校理、国史馆协修、纂修、总纂提调等职 。
先后出任福建、贵州和广东等省乡试正、副主考官 。
咸丰二年,曾两次受到皇帝的召见,出任四川学政 。
何绍基精通经史,旁及金石文字,古诗造诣很高,人称“晚清诗人中学苏最工者” 。
他一生留下两千多首诗词,艺术风格平淡自然,清旷简远,境与意谐,浑然成趣 。
他的诗用语贴切,譬喻奇特,形象生动感人 。
其中如《白泥塘》、《东洲山》、《鹤鸣轩》、《春江》、《儿归来》、《濂溪八景诗》等,写家乡风土人情,娓娓如叙家常,更是别有一种乡情画意,令人爱不释手 。
何绍基一生最大的成就是书法艺术 。
他从小到老,刻苦练习,孜孜不倦,在继承古人的基础上锐意创新 。
执笔也很别致,大笔挥洒,汗流浃背 。
他的“何”字体自成一家,淋漓泼墨,沉雄峭拔,既有北碑沉郁雄强的力感,又有南贴潇洒飞动的神采 。
”清明过后,天空老是灰朦朦的,牛毛细雨,打在人们的脸上、身上,湿漉漉的,有一种潮湿的感觉 。
室内的被褥也是潮乎乎的,墙旮旯里长了绿霉 。
太阳忽而露出了笑脸,忽而又躲入了云层 。
俗语说:“出门看天色,随身带雨伞 。
”这正是南方水乡多雨季节的特点 。
在县城通往清塘乡的泥泞不堪的乡间土石小道上,三个大人和三个小孩,顶着蒙蒙细雨,向小坪村方向走去 。
廖夫人打一把油布雨伞,绍基靠依身旁 。
“妈,我来扶你,你走好哟!”何绍基瞧着母亲艰难的步履,竟从心里迸发出这么一句话来,也不知他小小年纪还不能搀扶大人 。
“不用了,你别摔跤就行了 。
”廖夫人说着 。
可怜她那双缠裹的“小脚”,在泥泞中,深一步,浅一脚,缓缓而行 。
廖辑侯舅舅一手撑着一把纸雨伞,一手拉着瘦弱的绍业,背上背着一岁的绍祺,边走边招呼大家:“走好了,走好了,别踏入泥坑中去啊!”一个青年农民,头戴着斗笠,身披着蓑衣,脚穿着草鞋,挑着一副箩筐,里面放着一个箱子和行李铺盖,十分麻利地走着 。
这就是廖辑侯接姐姐和外甥们在回小坪村的路上 。
细雨仍然飘飘忽忽 。
大家走的很累了,满脚满腿都是泥和水,身上也沁发出了微汗 。
舅舅不时地喘着粗气 。
那个青年农民见此情景,说:“大叔,你从背上把孩子放下来,由我来挑吧!”“箩筐里,让绍基坐一头,绍业坐另一头,你就挑挑他们吧!我不打紧,绍祺还是我来背 。
”箩筐担子停下来了 。
绍业确实走累了,舅舅把他抱入筐内,他高兴极了 。
接着,又让绍基坐入箩筐 。
“舅舅,你背绍祺多累呀!我能走,就让弟弟坐箩筐吧!”在绍基的坚持下,廖辑侯无奈,只得从背上托下绍祺,放入筐内,由那个青年农民挑着,又上路了 。
毛主席和周总理的书法!毛泽东作为伟大领袖的形象盖过了其他的一切,或者说,他在其他方面的造诣,与他伟人形象相比,实在是太微不足道了 。
他精书法,是中国当代的书法巨匠,被公认为二十世纪最杰出的书法家之一 。
毛泽东的书法采千古之遗韵,熔百家于一炉,龙蛇飞舞,俏俊飘逸,大气磅礴,豪放酣畅 。
毛泽东出生于湖南省湘潭县韶山冲一个农家 。
8岁进私塾,对毛笔字的书写产生了极大的兴趣,自此与翰墨结下不解之缘而成为当代书法巨匠 。
早期的书法艺术即得力于钟王,在汉魏、隋碑、章草、晋唐楷书等前人碑帖的基础上下了较深的功夫,为他一生的书法风格的形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
毛泽东在指挥中国革命各个战略阶段之余,一直不忘他的书法实践,时常披览碑帖,从江西根据地到延安,毛泽东身边别无长物,却一直把晋唐小楷等他阅读临写过的法帖带在身边 。
他的书法成就在于狂草,来源于张旭、怀素 。
中年以后,形成了独到的个人风格:汪洋恣肆,跌宕起伏,具有强烈的视觉美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