贯休和尚诗词( 二 )


寻常对诗客,只劝疗心疮 。
炭火邕湖滢,山晴紫竹凉 。
怡然无一事,流水自汤汤 。
7、《离乱后寄九峰和尚二首》唐代:贯休乱后知深隐,庵应近石楼 。
异香因雪歇,仙果落池浮 。
诗老全抛格,心空未到头 。
还应嫌笑我,世路独悠悠 。
萧洒复萧洒,松根独据梧 。
瀑冰吟次折,远烧坐来无 。
老ch寒披衲,孤云静入厨 。
不知知我否,已到不区区 。
8、《千秋岁(和尚学林寿筵节席)》宋代:刘辰翁新篘熟也,借问谁家早 。
梅影里,蜂儿绕 。
三更残月上,一夜霜天晓 。
溪桥小,春风有意年年到 。
当年青鸟去,落叶无人扫 。
铜柱仄,瑶池老 。
残钟长乐树,坠马咸阳道 。
空回首,御街人卖南京枣 。
9、《子夜歌(和尚友)》宋代:彭元逊视春衫、箧中半在,浥浥酒痕花露 。
恨桃李、如风过尽,梦里故人成雾 。
临颍美人,秦川公子,晚共何人语 。
对人家、花草池台,回首故园咫尺,未成归去 。
昨宵听、危弦急管,酒醒不知何处 。
飘泊情多,衰迟感易,无限堪怜许 。
似尊前眼底,红颜消几寒暑 。
年少风流,未谙春事,追与东风赋 。
待他年、君老巴山,共君听雨 。
10、《闻大愿和尚顺世三首》唐代:贯休王室今如毁,仍闻丧我师 。
古容图得否,内院去无疑 。
岳鬼月中哭,松龛雪次隳 。
直须文五色,始可立高碑 。
邺卫松杉外,芝兰季孟间 。
尽希重诏出,只待六龙还 。
不疾成千古,令焚动四山 。
感恩终有泪,遥寄水潺潺 。
师禀尽名卿,孤峰老称情 。
若游三点外,争把七贤平 。
苦雾埋空室,啼猿有咽声 。
今朝益惆怅,曾沐下床迎 。
参考资料古诗文网:http://so.gushiwen.org/
跪求著名僧人所写诗词及赏析春晚书山家屋壁·唐代僧人贯休 柴门寂寂黍饭馨,山家烟火春雨晴 。
庭花蒙蒙水泠泠,小儿啼索树上莺 。
赏析:柴门内外静悄悄的,缕缕炊烟,冉冉上升;一阵阵黄米饭的香味,扑鼻而来;一场春雨过后,不违农时的农夫自然要抢墒春耕,所以“柴门”也就显得“寂寂”了 。
由此亦可见,“春雨”下得及时,天晴得及时,农夫抢墒也及时,不言喜雨,而喜雨之情自见 。
后两句写庭院中,水气迷蒙,宛若给庭花披上了轻纱,看不分明;山野间,“泠泠”的流水,是那么清脆悦耳;躲进巢避雨的鸟儿,又飞上枝头,吱吱喳喳,快活地唱起歌来;一个小孩走出柴门啼哭着要捕捉鸟儿玩耍 。
这一切正都是写春雨晴后的景色和喜雨之情 。
且不说蒙蒙的景色与泠泠的水声,单说树上莺 。
树上莺尚且如此欢腾聒噪,逗得小儿啼索不休,更可想见大田里农夫抢耕的情景了 。
晚春是山家大忙的季节,然而诗人却只字不言农忙而着墨于写宁静,由宁静中见农忙 。
晚春又是多雨的季节,春雨过后喜悦的心情是农民普遍的心情,诗人妙在不写人,不写情,单写景,由景及人,由景及情 。
这样写,既紧扣了晚春的特色,又称得上短而精 。
方东树谓“小诗精深,短章酝藉”,方是好诗 。
这诗在艺术上的一个特色,就是它写得短而精,浅而深,景中有情,景外有人,于“澹中藏美丽”(薛雪《一瓢诗话》),于静处露生机 。
绝句·南宋僧人志南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 。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
赏析: 这首小诗,写诗人在微风细雨中拄杖春游的乐趣 。
诗人拄杖春游,却说"杖藜扶我",是将藜杖人格化了,仿佛它是一位可以依赖的游伴,默默无言地扶人前行,给人以亲切感,安全感,使这位老和尚 游兴大涨,欣欣然通过小桥,一路向东 。
桥东和桥西,风景未必有很大差别,但对春游的诗人来说,向东向西,意境和情趣却颇不相同 。
"东",有些时候便是"春"的同义词,譬如春神称作东君,东风专指春风 。
诗人过桥东行,正好有东风迎面吹来,无论西行、北行、南行,都没有这样的诗意 。
诗的后两句尤为精彩:"杏花雨",早春的雨"杨柳风",早春的风 。
这样说比"细雨"、"和风"更有美感,更富於画意 。
杨柳枝随风荡漾,给人以春风生自杨柳的印象称早春时的雨为"杏花雨",与称夏初的雨为"黄梅雨",道理正好相同 。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南宋初年,大诗人陆游已将杏花和春雨联系起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