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词中的长亭( 三 )


(3)古人误却以为蝉是靠餐风饮露为生的 , 故把蝉视为高洁的象征 , 并咏之颂之 , 或借此来寄托理想抱负 , 或以之暗喻自己坎坷不幸的身世 。
首先应该提到的当然是被称为唐代咏蝉诗之“三绝”: 垂委饮清露 , 流响出疏桐 。
居高声自远 , 非是藉秋风 。
——虞世南《蝉》 西陆蝉声唱 , 南冠客思侵 。
不堪玄鬓影 , 来对白头吟 。
露重飞难进 , 风多响易沉 。
无人信高洁 , 谁为表予心 。
——骆宾王《在狱咏蝉》 本以高难饱 , 徒劳恨费声 。
五更疏欲断 , 一树碧无情 。
薄宦梗犹泛 , 故园芜已平 。
烦君最相警 , 我亦举家清 。
——李商隐《蝉》 三首诗都是唐代借咏蝉以寄意的名作 , 但旨趣迥异 , 各臻其妙 。
清人施补华《岘佣说诗》对此之评论可谓一语中的:“同一咏蝉 , 虞世南‘居高声自远 , 端不借秋风’ , 是清华人语;骆宾王‘露重飞难进 , 风多响易沉’ , 是患难人语;李商隐‘本以高难饱 , 徒劳恨费声’ , 是牢骚人语 。
比兴不同如此 。
” 附:骆宾王《在狱咏蝉》诗小序 余禁所 , 禁垣西 , 是法曹厅事也 , 有古槐数株焉 。
虽生意可知 , 同殷仲文之枯树;而听讼斯在 , 即周召伯之甘棠 。
每至夕照低阴 , 秋蝉疏引 , 发声幽息 , 有切尝闻 。
岂人心异于曩时 , 将虫响悲乎前听?嗟乎 , 声以动容 , 德以象贤 。

【古典诗词中的长亭】

故洁其身也 , 禀君子达人之高行;蜕其皮也 , 有仙都羽化之灵姿 。
候时而来 , 顺阴阳之数;应节为变 , 审藏用之机 。
有目斯开 , 不以道昏而昧其视;有翼自薄 , 不以俗厚而易其真 。
吟乔树之微风 , 韵姿天纵;饮高秋之坠露 , 清畏人知 。
仆失路艰虞 , 遭时徽纆 。
不哀伤而自怨 , 未摇落而先衰 。
闻蟪蛄之流声 , 悟平反之已奏;见螳螂之抱影 , 怯危机之未安 。
感而缀诗 , 贻诸知己 。
庶情沿物应 , 哀弱羽之飘零;道寄人知 , 悯余声之寂寞 。
非谓文墨 , 取代幽忧云尔 。
(4)与咏燕诗不同 , 咏蝉诗中也有讥讽蝉之污浊者 。
代表之作当属唐末诗人陆龟蒙和罗隐的《蝉》诗。
陆龟蒙:“只凭风作使 , 全仰柳为都 。
一腹清何甚 , 双翎薄更无 。
” 罗隐:“大地工夫一为遗 , 与君声调偕君绥 。
风栖露饱今如此 , 应忘当年滓浊时 。
” 在陆之笔下 , 蝉是卑鄙无能之辈;而罗之笔下 , 蝉则是趋炎附势之徒 。
两诗借蝉言志 , 旨在讽刺批判唐末的社会腐败、官场昏暗 。
(5)其余如: 唐人雍陶的“高树蝉声入晚云 , 不唯愁我亦愁君 。
何时各得身无事 , 每到闻时似不闻”(《蝉》)、 清人朱受新的“抱叶隐深林 , 乘时慧慧吟 。
如何忘远举 , 饮露已清心...
古代古诗词各种象征在古诗里经常出现用植物或动物表示一些道德或者...1、冰雪 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如“洛阳亲友如相问 , 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冰心:高洁的心性 , 古人用“清如玉壶冰”比喻一个人光明磊落的心性.再如“应念岭海经年 , 孤光自照 , 肝肺皆冰雪.”岭南一年的仕途生涯中 , 自己的人格品行像冰雪一样晶莹、高洁. 2、月亮 对月思亲--引发离愁别绪 , 思乡之愁.如“举头望明月 , 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如“小楼昨夜又东风 ,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虞美人》)望月思故国 , 表明亡国之君特有的伤痛.如“碛里征人三十万 , 一时回首月中看.”碛 , 沙漠 , 茫茫大漠中几十万战士一时间都抬头望着东升的月亮 , 抑制不住悲苦的思乡之情. 3、柳树 以折柳表惜别. 汉代以来 , 常以折柳相赠来寄托依依惜别之情 , 由此引发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行旅之人的思乡之情.如 1987 年曾考过的《送别》诗:杨柳青青着地垂 , 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 , 借问行人归不归? 由于“柳”、“留”谐音 , 古人在送别之时 , 往往折柳相送 , 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这一习俗始于汉而盛于唐 , 汉代就有《折杨柳》的曲子 , 以吹奏的形式表达惜别之情.唐代西安的灞陵桥 , 是当时人们到全国各地去时离别长安的必经之地 , 而灞陵桥两边又是杨柳掩映 , 这儿就成了古人折柳送别的著名的地方 , 如“年年柳色 , 灞陵伤别”的诗.后世就把“灞桥折柳”作为送别典故的出处.故温庭筠有“绿杨陌上多别离”的诗句.柳永在《雨霖铃》中以“今宵酒醒何处 , 杨柳岸 , 晓风残月”来表达别离的伤感之情. “笛中闻折柳 , 春色未曾看” , 说的是笛声中《折杨柳》的曲子倒是传播得很远 , 而杨柳青青的春色却从来不曾看见 , 以此来表达伤春叹别的感情. “此夜曲中闻折柳 , 何人不起故园情?”说的是今夜听到《折杨柳》的曲子 , 又有何人不引起思念故乡的感情呢? 4、蝉 以蝉品行高洁.古人以为蝉餐风饮露 , 是高洁的象征 , 所以古人常以蝉的高洁表现自己品行的高洁.《唐诗别裁》说:“咏蝉者每咏其声 , 此独尊其品格.” 由于蝉栖于高枝 , 餐风露宿 , 不食人间烟火 , 则其所喻之人品 , 自属于清高一型.骆宾王《在狱咏蝉》:“无人信高洁.”李商隐《蝉》:“本以高难饱” , “我亦举家清”.王沂孙《齐天乐》:“甚独抱清高 , 顿成凄楚.”虞世南《蝉》:“居高声自远 , 非是藉秋风.”他们都是用蝉喻指高洁的人品. 5、草木 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 , 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如“过春风十里 , 尽荠麦青青.”(姜夔《扬州慢》)春风十里 , 十分繁华的扬州路 , 如今长满了青青荠麦 , 一片荒凉了.“旧苑荒台杨柳新 , 菱歌清唱不胜春.”吴国的旧苑荒台上的杨柳又长出新枝(荒凉一片) , 遥想当年这里笙歌曼舞 , 那盛景比春光还美(不胜春:春光也不胜它).这里是以杨柳的繁茂衬托荒凉. “阶前碧草自春色 , 隔叶黄鹂空好音.”(杜甫《蜀相》)一代贤相及其业绩都已消失 , 如今只有映绿石阶的青草 , 年年自生春色(春光枉自明媚) , 黄鹂白白发出这婉转美妙的叫声 , 诗人慨叹往事空茫 , 深表惋惜. “朱雀桥边草花 , 乌衣巷口夕阳斜.”(刘禹锡《乌衣巷》)朱雀桥边昔日的繁华已荡然无存 , 桥边已长满杂草野花 , 乌衣巷已失去昔日的富丽堂皇 , 夕阳映照着破败凄凉的巷口. 6、南浦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 , 南浦是水边的送边之所.屈原《九哥·河伯》:“与子交手兮东行 , 送美人兮南浦.”江淹《别赋》:“春草碧色 , 春水渌波 , 送君南浦 , 伤如之何!”范成大《横塘》:“南浦春来绿一川 , 石桥朱塔两依然.”古人水边送别并非只在南浦 , 但由于长期的民族文化浸染 , 南浦已成为水边送别之地的一个专名了. 7、长亭 是陆上的送别之所.李白《菩萨蛮》:“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 , 对长亭晚.”李叔同《送别》:“长亭外 , 古道边 , 芳草碧连天.”很显然 , 在中国古典诗歌里长亭已成为陆上的送别之所. 8、芳草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喻离恨.《楚辞·招隐土》:“王孙游兮不归 , 春草生兮萋萋.”“萋萋”是形容春草茂盛.春草茂盛 , 春光撩人 , 而伊人未归 , 不免引起思妇登楼伫望.乐府《相和歌辞·饮马长城窟行》“青青河边草 , 绵绵思远道.”以“青青河边草”起兴 , 表达对远方伊人的思念.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野火烧不尽 , 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 , 睛翠接荒城.”李煜《清平乐》:“离恨恰如春草 , 更行更远还生.”以远接天涯、绵绵不尽 , 无处不生的春草 , 来比喻离别的愁绪. 9、芭蕉 常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南方有丝竹乐《雨打芭蕉》 , 表凄凉之音.李清照曾写过:“窗前谁种芭蕉树 , 阴满中庭.阴满中庭 , 叶叶心心舒卷有舍情.”把伤心、愁闷一古脑儿倾吐出来 , 对芭蕉为怨悱.吴文英《唐多令》:“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 , 不雨也飕飕.”葛胜冲《点绛唇》:“闲愁几许 , 梦逐芭蕉雨.”雨打芭蕉本来就够凄怆的 , 梦魂逐着芭蕉叶上的雨声追寻 , 更令人觉得凄恻. 10、梧桐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和芭蕉差不多 , 大多表示一种凄苦之音.白居易《长恨歌》:“春风桃李花开日 , 秋雨梧桐叶落时.”秋日冰冷的雨打在梧桐叶上 , 好不令人凄苦.李煜《相见欢》:“寂寞梧桐 , 深院锁清秋.”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