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鉴赏光禄坂行( 二 )


首联两句,对举之中仍复用韵,且句中自对,无一虚设 。
这是诗人登高看到的景象,构成一幅悲凉的秋景图画,为全诗定下了基调 。
登高而望,江天本来是开阔的,但在诗人笔下,却令人强烈地感受到:风之凄急、猿之哀鸣、鸟之回旋,都受着无形的秋气的控制,仿佛万物都对秋气的来临惶然无主 。
“风急”,夔州位于长江之滨,三峡之首的瞿塘峡之口,素以水急、风大著称 。
“猿啸哀”,巫峡多猿,鸣声凄厉 。
当地民谣说:“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
”“渚”,水中的小块陆地 。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
落叶飘零,无边无际,纷纷扬扬,萧萧而下;奔流不尽的长江,汹涌澎湃,滚滚奔腾而来 。
颔联为千古名句,写秋天肃穆萧杀、空旷辽阔的景色,一句仰视,一句俯视,有疏宕之气 。
“无边”,放大了落叶的阵势,“萧萧下”,又加快了飘落的速度 。
在写景的同时,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 。
它的境界非常壮阔,对人们的触动不限于岁暮的感伤,同时让人想到生...
赏析诗歌 《赠白马王彪》!!!!!!!《赠白马王彪》评析 李景华 曹植一生以公元220年曹丕称帝为界分为前后两期 。
后期共11年,曹植一而再,再而三地受到曹丕及其子明帝曹睿的猜忌和迫害 。
其间「十一年中而三徙都,常汲汲无欢」(《三国志》本传) 。
曹植在《迁都赋序》一文中说:「余初封平原,转出临淄,中命鄄城,遂徙雍丘,改邑浚仪,而末将适於东阿 。
号则六易,居实三迁,连遇瘠土,衣食不继 。
」频繁地迁徙和变动封爵,说明曹丕对他的极度不信任 。
而封为藩王,形同囚禁,没有任何自由 。
「时法制,待藩国既自峻迫,寮属皆贾?下才,兵人给其残老,大数不过二百人 。
」(本传)曹植的情况比这更糟 。
他在《谏取诸国士息表》说:「今部曲皆年耆,卧在床席,非糜不食,眼不能视,气息裁属者,凡三十七人 。
疲瘵风靡、疣盲聋聩者二十三人 。
」曹植后期实际是在这种软禁的情况下度过的 。
他已经失去了人身自由,有的只是愤慨和悲伤,没有幸福和希望 。
《赠白马王彪》一诗形象地反映了曹植后期的生活和感情 。
《赠白马王彪》一诗,最早见於西晋初年陈寿所撰《三国志?陈思王植传》裴松之注引《魏氏春秋》 。
诗前有云: 是时待遇诸侯国法峻 。
任城王暴薨,诸王既怀友于(按,即「兄弟」之意)之痛 。
植及白马王彪还国,欲同路东归,以叙隔阔之思,而监国使者不听,植发愤告离而作诗 。
此后,梁代萧统又将此诗收入《文选》,唐人李善为之注,在诗前增有一《序》: 黄初四年五月,白马王、任城王与余俱朝京师,会节气 。
到洛阳,任城王薨 。
至七月,与白马王还国 。
后有司以二王归藩,道路宜异宿止,意毒恨之 。
盖以大别在数日,是用自剖,与王辞焉,愤而成篇 。
李善还注称:「集曰於圈城(按,当即鄄城)作」 。
可知曹植的文集的诗题是《於圈城作》;今题,当为后人据《序》所改 。
另据《三国志?武文世王公传》载,曹彪於黄初三年为吴王,黄初七年才徙封白马王,与此《序》不合 。
后人於此多有考辨,而意见不一 。
或谓曹彪於黄初四年徙白马王,上述引之史料略而未载 。
(黄节,见《曹子建诗注》)当然也有人认为此时当称曹彪为吴王,(杭世骏《三国志补注》)今不详述 。
《序》的年份,与《三国志》曹植本传相合 。
本传称:「(黄初)四年,(曹植)徙封雍丘王,其年朝京师」 。
不过,黄初三年,曹植为鄄城(今山东濮县东)王 。
鄄城同今在河南滑县的白马,魏时同属兖州东郡,故能同路东归 。
黄节认为,曹植在东归鄄城之后,才徙封雍丘王的 。
黄初四年(公元223年),曹植和他的同母之兄任城王曹彰,以及异母之弟白马王曹彪一道来京师洛阳参加「会节气」的活动 。
於此期间,「武艺壮猛,有将领之气」(《三国志?任城威王彰传》)的曹彰突然暴死 。
据《世说新语?尤悔》篇记载,曹彰是被曹丕一手毒害的 。
会节气过后,诸侯王返回各自的封地 。
弟兄三人一块来的,如今回去的却剩下两个人,曹植心里已经非常难过;谁会想到朝廷还派了一名监国使者叫做灌均的人,沿途监视诸王归藩,并规定诸侯王在路上要分开走,限制他们互相接触,这样就使得曹植越发难堪和愤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