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州南渡诗词鉴赏( 六 )


在章法上,此诗别具一格,不落俗套 。
按照律诗的一般规律,前后四联,起承转合,各有所归 。
此诗前三联却递相承接,景物描写得很充分,意境幽远淡雅 。
尾联由写景转而遐思,但仍从“舟”、“水”絻结,以致转中有合,脉络依然清晰完整 。
有人说,温庭筠的以山水、行旅为题材的诗多感慨深切,气韵清澈,以这首诗来看,确有道理 。
——————————————————————————————————————————
南溟一词在古代诗词中有何说法? 据《庄子?逍遥游》记 载,大鹏鸟自北海乘风徙于南溟 。
它 飞往南溟时,初飞距水面尚近,两翼 击水而行,行三千里后才渐渐升于 高空,距地面可达九万里之遥 。
大鹏 一飞就是六个月,抵达南溟后方才 歇息下来 。
南溟乃天池,是大鹏栖息 之地 。
后人常以此事为典,比喻不平 之志 。
唐?鲍溶《玉山谣奉送王隐 者》:“心期南溟万里外,出山几遇光 阴改 。
”唐?李群玉《送萧绾之桂 林》:“一朝南淇飞,彩翻不可亲 。

有范字的古诗词范子何曾爱五湖 。
——唐 李白 《悲歌行》展开全部当时张范风流在 。
——宋 苏轼 《好事近·烟外倚危楼》人哀范叔寒 。
——宋 陆游 《杂兴》应怜范叔寒 。
——唐 高适 《咏史》惆怅无日见范蠡 。
——唐 杜牧 《题宣州开元寺水阁,阁下宛溪,夹溪居人》谁解乘舟寻范蠡 。
——唐 温庭筠 《利州南渡》张范善终始 。
——唐 王昌龄 《郑县宿陶太公馆中赠冯六元二》范蠡有扁舟 。
——唐 白居易 《和三月三十日四十韵》沈范早知何水部 。
——唐 杜甫 《解闷十二首》一篇洪范向谁论 。
——宋 陆游 《闵雨》范蠡清尘何寂寞 。
——唐 杜牧 《西江怀古》范蠡全身霸西越 。
——唐 李绅 《姑苏台杂句》范侯来寻八桂路 。
——宋 黄庭坚 《和范信中寓居崇宁还雨二首》曾向五湖期范蠡 。
——唐 韦庄 《赠渔翁》...
渡荆门送别诗歌鉴赏200字渡荆门送别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
整体赏析这首诗是李白出蜀时所作 。
李白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山之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楚国故地游览 。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指的就是这一壮游 。
这时候的青年诗人,兴致勃勃,坐在船上沿途纵情观赏巫山两岸高耸云霄的峻岭,一路看来,眼前景色逐渐变化,船过荆门一带,已是平原旷野,视域顿然开阔,别是一番景色:“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
”“山随平野尽”,形象地描绘了船出三峡、渡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的特有景色: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 。
著一“随”字,化静为动,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地表现出来 。
这句好比用电影镜头摄下的一组活动画面,给人以流动感与空间感,将静止的山岭摹状出活动的趋向来 。
“江入大荒流”,写出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从荆门往远处望去,仿佛流入荒漠辽远的原野,显得天空寥廓,境界高远 。
后句著一“入”字,写出了气势的博大,充分表达了诗人的万丈豪情,充满了喜悦和昂扬的激情,力透纸背,用语贴切 。
景中蕴藏着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 。
颔联这两句不仅由于写进“平野”、“大荒”这些辽阔原野的意象,而气势开阔;而且还由于动态的描写而十分生动 。
大江固然是流动的,而山脉却本来是凝固的,“随、尽”的动态感觉,完全是得自舟行的实际体验 。
在陡峭奇险,山峦叠嶂的三峡地带穿行多日后,突见壮阔之景,豁然开朗的心情可想而知 。
它用高度凝炼的语言 。
极其概括地写出了诗人整个行程的地理变化 。
写完山势与流水,诗人又以移步换景手法,从不同角度描绘长江的近景与远景:“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
”长江流过荆门以下,河道迂曲,流速减缓 。
晚上,江面平静时,俯视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象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似的;日间,仰望天空,云彩兴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般的奇景 。
这正是从荆门一带广阔平原的高空中和平静的江面上所观赏到的奇妙美景 。
如在崇山峻岭的三峡中,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夏水襄陵,江面水流湍急汹涌,那就很难有机会看到“月下飞天镜”的水中影像;在隐天蔽日的三峡空间,也无从望见“云生结海楼”的奇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