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脚注怎么写( 三 )


两句词,万里江天,上下映衬,横渡纵目,情景交融 。
越是写出长江之大,就越是显示出词人藐视天堑的恢宏气度 。
再三句,直抒游泳时的强烈感受:“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馀 。
”这里补写一笔大江景象,引出一个新奇的比喻,在动静两种环境的强烈对比中,用三层递进式的议论,酣畅地表达了在中流击浪前进的壮志豪情 。
前两句写游泳时的镇定和从容,后一句则写获得“自由”后的欣喜 。
这是解脱束缚的畅快,是长久渴望的满足,是俯仰自得的轻松,是驾驭风浪的喜悦 。
陈毅《冬夜杂咏.长江》曰:“有人雄古今,游泳渡长江,云此得宽馀,宇宙莽苍苍 。
”正是为此词作了脚注 。
“今日得不偿失宽馀”是上片的感情基调,是对着次游泳的总括 。
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引出了上片的结句:“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毛泽东有着深厚的古典文学根底,因此他能够非常熟练地掌握和运用古典诗词的多种表现手法进行写作 。
他不仅能将古人诗词或其他韵文成句入诗词,而且能以散文成句入词 。
上二句便是毛泽东游泳之际见长江逝水,联想而及孔子之语,乃一字不易地截取了《论语.子罕》篇中的成句,赋予崭新的意义,直接把中流搏击风浪同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联系起来 。
这里既有对时光流逝的慨叹,,又有对峥嵘岁月的怀念;既有对历史的追溯,又有对自然规律的探究;既有对生命的感悟,又有对世事人生的思索;既有感情的憧憬,又是只争朝夕、催人奋进的号角 。
总之,孔夫子这两句话的妙用,如此妥贴自然,不着斧凿痕迹,不仅加深了词的意境,而且意味更加隽永,这在古人诗词里也是十分罕见的 。
词的下片又回到了眼前的实景,自然展开了长江建设的“宏图” 。
“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 。
”换头三句,以“风”字起,紧接着前片意脉,瞩目两岸景色:将上是风吹千帆齐飞动,两岸是龟蛇二山静相望,进而转写中国人民在风浪滚滚的大江上,开始了实施全面改造长江的宏伟计划 。
一“动”一“静”,相映成趣 。
一“起”则耸然挺拔,发起新意,充分表现了今天中国人民建设祖国,改变山河的豪迈气概 。
以下又由眼前景象引起了对未来景象的展望:“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
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 。
”前两句,先就眼前最突出的大桥建设展开,写正在付诸实施的部分宏图 。
“飞”和“变”是写实,也是预期 。
寥寥两笔,不仅写出了大桥兴建的飞快速度,和即将见到的大桥凌空的雄伟形象,而且写出了一桥贯通大江南北的历史意义 。
“更立”三句,思绪遥远,神游三峡,一幅壮丽神奇的理想图景在词中展现出来 。
请问毛泽东这首诗的名字 。
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 。
>水调歌头·游泳 毛泽东 一九五六年六月 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 。
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 。
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馀 。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 。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
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 。
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
注解 【背景】一九五六年六月一日,毛泽东从武昌游过长江到达汉口 。
六月三日,第二次游过长江,从汉阳穿过长江大桥桥洞到武昌 。
四日,第三次游过长江,也是从汉阳到武昌 。
【水调歌头】水调本为一曲子,歌头是曲子开头部分 。
【才饮、又食】三国吴孙皓时欲从南京迁都到武昌,民谣曰“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即反对迁都 。
【子在川上曰】《论语·子罕篇》“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指时间如河水飞逝 。
【一桥】武汉长江大桥,该桥为长江上第一座由中国人自己建造的桥梁,是五十年代重大工程之一,于一九五五年开工,五七年建成通车 。
当时正在施工中,故属“宏图” 。
【天堑】南北朝时陈朝的孔范,称长江为天堑,见《南史·孔范传》 。
【西江石壁】指长江西部的一道拦河坝,或者指计划中的长江三峡大坝 。
【巫山云雨】巫山有神女峰 。
宋玉《高唐赋》称楚襄王梦见神女,神女曰“旦为行云,暮为行雨” 鉴赏 毛泽东一生酷爱游泳,这是世人皆知的 。
1925年所作《沁园春.长沙》中的“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便是诗人青年时代奋勇进取、劈波斩浪的艺术写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