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到六年级的古诗词和注释( 七 )


一到六年级的古诗词画唐朝·王维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
【第二册】草唐朝·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春晓唐朝·孟浩然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
古朗月行唐朝·李白小时不识月,蟾蜍蚀圆影,呼作白玉盘 。
大明夜已残 。
登鹳雀楼唐朝·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
寻隐者不遇唐朝·贾岛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
【第三册】悯农(二)唐朝·李绅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
夜宿山寺唐·李白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蚕妇宋朝·张俞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 。
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
梅花宋朝·王安石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
江雪唐·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
【第四册】村居清代·高鼎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
咏柳唐朝·贺知章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
所见清代·袁枚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
小学一至六年级文言文童趣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比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
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
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 。
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
本文主旨是写作者儿时的“物外之趣” 。
“物外之趣”虽非物自身所有,却又与物有关,它是观物者的主观体验作用于物的结果,也可以说是因物而生成之意趣 。
本文中所说的夏蚊及草间之虫皆极细小之物,可以诱发儿童的好奇心和想像力,意趣即由此生成 。
开篇先说作者儿时视力极好,然后点明文章主旨 。
“张目对日”,犹言两眼能经受强光刺激;“明察秋毫”,言视力极佳,极细小之物也看得一清二楚 。
有如此好的视力,再加上“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的癖好,因而能发现“物外之趣” 。
这是总提,仅用32字,行文简洁可见 。
以下分述 。
夏蚊成雷,人不堪其苦,而年幼的作者异想天开,将它想像成“群鹤舞于空中”的动人图景,并且看得入了迷 。
随后他又联想到曾经见过的“鹤唳云端”的图景,于是“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结果是他真的见到了这样的图景 。
这是一幅凭借想像而“放大”了的图景,它表现了一个孩子幼稚心灵中自发的审美意识 。
此其一 。
其二,作者年幼时居城中,渴望见到大自然风光而不得,于是他用想像来实现自己的愿望 。
他把花园里土墙凹凸处和花台上的丛草想像成树林,把虫蚊想像成野兽,把高出的小土块想像成丘陵,把低陷的小土块想像成山沟,这使他有了一个自由而广阔的天地,可以饱览“大自然”的风光 。
有一天,有两只小虫在草间相斗——在年幼作者的想像中就成了两兽在树林里相斗,使他看得格外入神;不料一个“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 。
一伸舌,便将两兽一齐吞入腹中 。
年幼的作者被吓得六神无主;待到清醒过来,幻觉消失,才发现此前那个“庞然大物”不过是一只癞虾蟆 。
他恼恨之极,却并不想伤害它,仅以鞭打示惩——用什么做鞭子,文章未做交代,大概是小树枝吧?他惩罚癞虾蟆,可能含有为两小虫复仇的意思,但从“驱之别院”一举来看,主要原因是它破坏了自己的审美情趣 。
作者用“物外之趣”一语来统摄以上二事,意在说明他幼年时已有自发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 。
二、问题研究 沈复《浮生六记》中“闲情记趣”一章,主要记作者长大后对花木的喜爱和婚后跟妻子一同美化居室及周围环境的琐事;记童年趣事的只有开头一小段,因而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在描写儿童观物的心理过程上颇具特色,值得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