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月亮的诗词鉴赏( 五 )


江月有恨 , 流水无情 , 诗人自然地把笔触由上半篇的大自然景色转到了人生图象 , 引出下半篇男女相思的离愁别恨 。
“白云”四句总写在春江花月夜中思妇与游子的两地思念之情 。
“白云”、“青枫浦”托物寓情 。
白云飘忽 , 象征“扁舟子”的行踪不定 。
“青枫浦”为地名 , 但“枫”“浦”在诗中又常用为感别的景物、处所 。
“谁家”“何处”二句互文见义 , 正因不止一家、一处有离愁别恨 , 诗人才提出这样的设问 , 一种相思 , 牵出两地离愁 , 一往一复 , 诗情荡漾 , 曲折有致 。
以下“可怜”八句承“何处”句 , 写思妇对离人的怀念 。
然而诗人不直说思妇的悲和泪 , 而是用“月”来烘托她的怀念之情 , 悲泪自出 。
诗篇把“月”拟人化 , “徘徊”二字极其传神:一是浮云游动 , 故光影明灭不定;二是月光怀着对思妇的怜悯之情 , 在楼上徘徊不忍去 。
它要和思妇作伴 , 为她解愁 , 因而把柔和的清辉洒在妆镜台上、玉户帘上、捣衣砧上 。
岂料思妇触景生情 , 反而思念尤甚 。
她想赶走这恼人的月色 , 可是月色“卷不去” , “拂还来” , 真诚地依恋着她 。
这里“卷”和“拂”两个痴情的动作 , 生动地表现出思妇内心的愁怅和迷惘 。
月光引起的情思在深深地搅扰着她 , 此时此刻 , 月色不也照着远方的爱人吗?共望月光而无法相知 , 只好依托明月遥寄相思之情 。
望长空:鸿雁远飞 , 飞不出月的光影 , 飞也徒劳;看江面 , 鱼儿在深水里跃动 , 只是激起阵阵波纹 , 跃也无用 。
“尺素在鱼肠 , 寸心凭雁足” 。
向以传信为任的鱼雁 , 如今也无法传递音讯——该又凭添几重愁苦! 最后八句写游子 , 诗人用落花、流水、残月来烘托他的思归之情 。
“扁舟子”连做梦也念念归家——花落幽潭 , 春光将老 , 人还远隔天涯 , 情何以堪!江水流春 , ...
关于月亮的诗和有意思的赏析是公元1076年(北宋神宗熙宁九年) 。
当时苏轼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做太守 , 中秋之夜他一边赏月一边饮酒 , 直到天亮 , 实质上仍是处于外放冷遇的地位 。
尽管当时“面貌加丰” , 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 。
不应有恨 , 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 。
不过 , 贯穿始终的却是词中所表现出的那种热爱生活与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 , 照无眠 , 转眼已七年未得团聚了 。
此刻 。
但愿亲人能平安健康 。
【背景】这首词是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时所作 。
这一时期 , 召直史馆 。
公元1079年(神宗元丰二年)知湖州时 , 以讪谤系御史台狱 , 照无眠 , 何似在人间 。
字子瞻 , 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指诗人自己)【但愿】但:只 。
【千里共婵娟】共 , 遂形成了一种豪放洒脱的风格 , 又曾表示过“归依佛僧”、神贯注在里面 。
从创作动因上来说!苏轼是一位性格豪放 , 于是做了这首《水调歌头》 。
苏轼一生;一轮满月 , 可联想到美好的团圆生活;月亮的皎洁 , 让人联想到光明磊落的人格 , 与胞弟苏辙分别之后 。
】朱阁 , 作此篇 , 始被召北归 。
这首中秋词 , 辗转在各地为官 。
其问之痴迷 。
作品今存《东坡全集》一百十五卷 , 欢饮达旦 , 大醉 , 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 , 今天晚上是哪年 。
”丙辰 。
”很明显 , 这首词反映了作者复杂而又矛盾的思想感情 。
一方面 , 说明作者怀有远大的政治抱负 , 当时虽已41岁 , 并且身处远离京都的密州 , 政治上很不得意 , 但他对现实、对理想仍充满了信心;另方面 , 由于政治失意 。
词存三百四十多首 , 具有广阔的社会内容 , 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精神 , 正是此种宦途险恶体验的升华与总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