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美人靠( 五 )


鉴赏诗歌要从品味语言入手,在此基础才能有所感,有所悟 。
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描绘了庐山瀑布的壮丽景象,诗的语言精练传神 。
“看”字化静为动,形象的表现出倾泻的瀑布在“遥看”中的状态,“疑”字写出了作者神奇的想象,这想象新奇、夸张,但由于学生不能实景实物进行观赏,对庐山瀑布的印象却是模糊的,没有领悟诗中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
”的壮观景象,所以在教学时我充分发挥多媒体等先进教学手段,可以通过观看庐山瀑布的挂图,幻灯片或录像,使学生身临其境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从而悟出:这是诗人被大自然景色所陶醉时,一种联想油然而生从而吟出这千古绝句 。
此时引导学生借助诗人的想象,展开思维,领略诗人的豪迈气概,以及诗人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情怀,学生也就可以直观地认识古诗中的自然美了 。
2、培养兴趣,让学生感受古诗的自然美 小学阶段是孩子们长身体、学知识的时候,学生从家庭进入学校,与其他外界接触较少,局限于他们的知识水平与阅历,对诗词所描写的意境和表达的情感,主要靠背诵记忆帮助理解,但教学效果不佳 。
教育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儿童是有主动性的,他们的活动受兴趣和需要的支配,一切有成效的活动必须以某种兴趣做先决条件” 。
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诗词中有关描写大自然景物的地方入手,利用文中的插图,通过多媒体和教师的悉心讲解等手段,培养学生多了解祖国山川气象万千的兴趣,使学生由衷地热爱大自然,感受自然美 。
如北朝民歌《敕勒川》中“天似穹庐,笼盖四野”、“风吹草低见牛羊” 。
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充分利用课文中的插图,配以优美悦耳的乐曲,通过多媒体帮助理解,引导学生体会洗练简洁的诗句,领略北国草原的苍茫景象,意境的雄浑开阔,我们江南的学生有如身临其境,感受到大自然的和谐、美妙,学起来也轻松 。
3、指导朗读,让学生体会古诗的音乐美 好诗不厌百回读,教学古诗,贵在多读,要反复诵读,诵读即美读,就是有感情的读,是把作者的感情在读的时候表达出来,古诗讲究押韵与节奏,音韵和谐,节奏鲜明,对仗工整,富有音乐美,在教学中,可以结合朗读让学生体会古诗的音乐美,因此在学生理解诗的内容的基础上重视朗读,强调背诵,指导学生朗读就是要让学生掌握感情朗读的方法和技巧,我首先指导学生确定诗的感情基调,然后指导处理音重与节奏 。
如: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首抒情诗,全诗充满喜悦、激动之情,起句与七八句节奏要急促,第五六句要舒缓;“忽传”“喜欲狂”“即从”“便下”读重音,这样读起来抑扬顿挫,学生的感情自然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还可以让学生通过看图朗读,录音朗读,也可以借助配乐朗诵等多种形式的朗读训练,让学生细细品味诗的音乐美,这样既训练了学生的朗读能力,也培养了学生感受美的能力 。
4、启发想象,引导学生感悟古诗的意境美 中国美学界一向推崇意境美 。
所谓意境就是故事中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与作者思想感情融为一体而形成的艺术境界的美 。
教师只有引导学生拓展想象,感悟诗的意境,才能使学生真正获得美的享受、艺术的熏陶 。
唐王维的诗在这方面算是比较典型的,如《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
”由声音而景色,由听觉而视觉,意境空灵,“但闻人语响”更是静中有动,似随手拈来,不着痕迹,敏锐的感觉独具匠心 。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启发学生拓展想象思维,让学生感悟“画中有诗,诗中有画”、“诗的美在想象中” 。
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文化素养,又使学生感受到古诗的意境美 5、品味体验,欣赏古诗的意象美 诗歌中有不少句子是描写景物的,这些景物常常作为写实的景象以不经意的客观状态出现于诗歌中,但它们暗中却有着浓郁的情味 。
诗歌中的意象成为作者表情达意的载体,意象也就不可避免地浸染着诗人浓烈的主观感情色彩,寄寓着诗人曲折深幽的情趣和意志 。
因此在教学中可指导学生从具体意象中寻出其中的隐性意义 。
如屈原诗中的芳草美人,象征诗人光辉峻洁的高尚品格;李白诗中的大鹏、明月、黄河、长江、瀑布、险峰,是诗人雄放不羁、追求自由光明的象征;陶渊明诗中的青松、白云、飞鸟、菊花,寄寓着诗人热爱自然的高风逸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