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改变段子( 四 )


细节,毕竟就是细节,关键是在“细”,要素是在“被感动”或者“被打动”“被触动” 。
但如果想在“感动”了自己之后,想到要已之去“感动”别人,还要靠描写之功 。
这位小作者做得非常成功 。
(严化银) 第二篇 你看见了吗? 你听到了吗? 或许你正在无聊地用脚趾和石子做“正碰”运动,心不在焉根本没留意 。
或许你正在精心构思一个美丽的谎言,一段成功的开场白,然后去巧妙回避爸妈开门时问你这次成绩考得怎么样 。
或许你此时正竖着耳朵听手机里你那个长着大蒜鼻子的未来丈人的低级趣味的段子 。
抑或你一手拿着沉甸甸的年货一手抱着一大堆的对联啊什么乱七八糟的 东西挡住了两旁的视线 。
抑或你只是轻蔑地瞥了一眼然后加快了脚步,鼻子像冲天炮似地横了过去…… 此时的风扬了起来,雪屑子开始零落地飘落 。
我注意到这断断续续、若有若无的吆喝...
苏轼诗词的风格是什么从容豪放创新丰富多彩1、苏轼在词的创作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就一种文体自身的发展而言,苏词的历史性贡献又超过了苏文和苏诗 。
苏轼继柳永之后,对词体进行了全面的改革,最终突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格局,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使词从音乐的附属品转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从根本上改变了词史的发展方向 。
苏轼对词的变革,基于他诗词一体的词学观念和“自成一家”的创作主张 。
自晚唐五代以来,词一直被视为“小道” 。
虽然柳永一生专力写词,推进了词体的发展,但他未能提高词的文学地位 。
这个任务有待于苏轼来完成 。
苏轼首先在理论上破除了诗尊词卑的观念 。
他认为诗词同源,本属一体,词 “为诗之苗裔”,诗与词虽有外在形式上的差别,但它们的艺术本质和表现功能应是一致的 。
因此他常常将诗与词相提并论,由于他从文体观念上将词提高到与诗同等的地位,这就为词向诗风靠拢、实现词与诗的相互沟通渗透提供了理论依据 。
为了使词的美学品位真正能与诗并驾齐驱,苏轼还提出了词须“自是一家” 的创作主张 。
此处的“自是一家”之说,是针对不同于柳永词的“风味”而提出的,其内涵包括:追求壮美的风格和阔大的意境,词品应与人品相一致,作词应像写诗一样,抒发自我的真实性情和独特的人生感受 。
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其文如其为人”(《答张文潜县丞书》),在词的创作上自成一家 。
苏轼一向以文章气节并重,在文学上则反对步人后尘,因而他不满意秦观“学柳七作词”而缺乏“气格” 。
扩大词的表现功能,开拓词境,是苏轼改革词体的主要方向 。
他将传统的表现女性化的柔情之词为扩展为表现男性化的豪情之词,将传统上只表现爱情之词扩展为表现性情之词,使词像诗一样可以充分表现作者的性情怀抱和人格个性 。
苏轼让充满进取精神、胸怀远大理想、富有激情和生命力的仁人志士昂首走入词世界,改变了词作原有的柔软情调,开启了南宋辛派词人的先河 。
与苏诗一样,苏词中也常常表现对人生的思考 。
这种对人生命运的理性思考,增强了词境的哲理意蕴 。
苏轼虽然深切地感到人生如梦,但并未因此而否定人生,而是力求自我超脱,始终保持着顽强乐观的信念和超然自适的人生态度 。
苏词比较完整地表现出作者由积极转而矛盾苦闷,力求超脱自适而不断追求的心路历程和他疏狂浪漫、多情善思的个性气质 。
继柳永、欧阳修之后,苏轼进一步使词作中的抒情人物形象与创作主体由分离走向同一 。
苏词既向内心的世界开拓,也朝外在的世界拓展 。
晚唐五代文人词所表现的生活场景很狭小,主要局限于封闭性的画楼绣户、亭台院落之中 。
入宋以后,柳永开始将词境延利到都邑市井和千里关河、苇村山驿等自然空间,张先则向日常官场生活环境靠近 。
苏轼不仅在词中大力描绘了作者日常交际、闲居读书及躬耕、射猎、游览等生活场景,而且进一步展现了大自然的壮丽景色 。
苏轼用自己的创作实践表明:词是无事不可写,无意不可入的 。
词与诗一样,具有充分表现社会生活和现实人生的功能 。
由于苏轼扩大了词的表现功能,丰富了词的情感内涵,拓展了词的时空场景,从而提高了词的艺术品味,把词堂堂正正地引入文学殿堂,使词从“小道”上升为一种与诗具有同等地位的抒情文体 。
“以诗为词”的手法则是苏轼变革词风的主要武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