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的比兴立意是哪些

诗词的比兴立意是哪些

诗歌的比兴什么意思?【比兴】文学创作中的两种手法 。
比是比喻 。
兴为寄托 。
比、兴两法在我国诗歌创作中源远流长 , 从《诗经》起就已开始运用 。
儒家诗论把比兴列为风、赋、比、兴、雅、颂“六义”的两种 。
郑玄说:“比”是“见今之失 , 不敢斥言 , 取比类以言之” 。
“兴”是见今美 , 嫌于媚谀.取善事以喻劝之”(见《周礼·春官宗伯·大师》注) 。
把比兴与美刺联系起来加以解释 。
比兴之法多用在旧体诗词和民歌中 , 一般文学作品中极少运用或不用 。
是古文创作中的主要的3个手法 。
赋 , 比 , 兴 。
另还有风 , 雅 , 颂三种 , 这六个手法被称为六艺 。
其问中 , 比是比喻的意思 。
兴是烘托 , 寄托的意思 。
这些多是用在旧体诗 , 曲 , 词中 。
现在一般很难见到很好的比兴手发的描写 。
很早的文学作品就大量应用了这些创作手法 , 如《诗经》中就颇见六艺之精彩 。
南宋朱熹在《诗集传》中解释:“赋者 , 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 。
”即铺陈直叙;“比者 , 以彼物比此物也 。
”就是引譬设喻;“兴者 , 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 。
”也就是触景生情 , 托物兴感 , 启发联想和想象 。
《诗经》中的民歌运用赋、比、兴手法 , 形象鲜明生动 , 使鸟兽草木的神态色采、天地山川的万千景象、人物的音容笑貌 , 无不活生生地表达出来 。
从《诗经》起始的赋比兴 , 特别是比兴手法 , 已成为我国诗歌表现手法的基本准则 , 对后代的诗歌发展 , 影响很大 。
简述诗歌的比兴手法 。
引起下面故事的作用 , 谆谆告诫之 , 君子好逑”的句子 , 以河洲上和鸣的鸟兴起淑女是君子的好配偶 , 而二者之间多少有一些意义 , 比就是譬喻;比者 , 以彼物比此物也&quot:不能沉溺于爱情 , 来表现诗人厌恶官场;&quot , 他认为;兼有发端与比喻的双重作用 , 所以后来"比兴"二字常联用 , 专用以指诗有寄托之意比兴是中国诗歌中的一种传统表现手法 , 宋代朱熹比较准确地说明了"比、兴&quot , 写“桑之未落 , 其叶沃若” , 先以葱茏的茂盛的桑树写照自己的青春 , 继而又以诱人的桑葚比喻令人沉醉的爱情 。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集 , 其中赋、比兴是其中的写作手法 , 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兴者:&quot 。
《关雎》首章就有“关关雎鸠 。
又如《归园田居》中把自己比成“羁鸟恋旧林 , 池鱼思故渊” 。
也有单句并没有用比兴手法 , 而整个形象都是比 , 而有的则是整个形象都是比 , 就像后代的咏物诗、气氛上的关联处;兴"就是起兴 , 是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 , 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 , 把恋爱中的少女比作贪食而快乐的小鸟 , 如《孔雀东南飞》开头用“孔雀东南飞 , 五里一徘徊”起兴 , 用具体上邪的形象来激发读者想象 , 不由得人不从美禽恋偶联想到夫妻分离 , 这样就给全诗笼罩上一种悲剧气氛 , 起了统摄全诗 。
有的诗是个别地方采用比 , 悔之晚矣 。
在写作中采用比兴手法的作品后代有很多、回归自然的心情 , 如《迢迢牵牛星》 , 整首诗借牛郎与织女隔河相望而不能团聚的民间故事来比喻一个饱含离愁的少妇的相思之情 , 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 。
有的"兴&quot , 在河之洲 。
窈窕淑女 。
比兴手法最早出现于《诗经》;又如《氓》第三章以传统的比兴的开头 , 又接近于比 , 否则 , 结局悲惨;作为表现手法的基本特征 , 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 。
"通俗地讲...
诗词中立意的要求有哪些如何写好诗词?1、篇式、句式有一定规格 , 音韵有一定规律 , 变化使用也要求遵守一定的规则 。
它是古老和传统的诗体 , 结构严谨 , 字数、行数、平仄或轻重音、用韵都有一定的限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