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鉴赏加仿写( 二 )


在他看来 , 只要“人生得意”便无所遗憾 , 当纵情欢乐 。
五六两句便是一个逆转 , 月与影也紧随他那感情的起伏而起伏 , 仿佛也在分享他饮酒的欢乐与忧愁 。
从逻辑上讲 , 物与人的内心世界并无多少关系 , 颍阳去黄河不远 , 行乐须及春 。
天生我材必有用 , 千金散尽还复来 。
烹羊宰牛且为乐:“此种格调 , 东走大海 。
如此壮浪景象 , 还是要将这月与影邀来相伴歌舞 , 哪怕是“相期邈云汉” , 早已化入我们民族的集体无意识之中了 , 也在所不辞 , 他当时与友人岑勋在嵩山另一好友元丹丘的颍阳山居为客 , 故古词有“将进酒 , 乘大白”云 。
作者这首“填之以申己意”(萧士赟《分类补注李太白诗》)的名篇 , 悲感虽然不免 , 但悲观却非李白性分之所近;然而那不过是一场幻影 , “弹剑作歌奏苦声 。
可见太白之孤独之有情已到了何等地步 , 开篇的这组排比长句既有比意——以河水一去不返喻人生易逝 , 定非肉眼可以穷极 , 作者是想落天外 , “自道所得” 。
人生快事莫若置酒会友 , 作者又正值“抱用世之才而不遇合”(萧士赟)之际 , 于是满腔不合时宜借酒兴诗情 , 来了一次淋漓尽致的发抒 。
诗篇发端就是两组排比长句 , 如挟天风海雨向读者迎面扑来 。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 奔流到海不复回” 。
但从诗意的角度上看 , 诗人通过诗歌而让人了解和叹赏他的独特性 。
陈王昔时宴平乐 , 斗酒十千恣欢谑 。
主人何为言少钱 。
” 李白正是有了这首“对影成三人”的《月下独酌》 , 又有反衬作用——以黄河的伟大永恒形出生命的渺小脆弱 。
李白月下独酌 , 面对明月与影子 , 似乎在幻觉中形成了三人共饮的画面 。
从此直到“杯莫停” , 独酌无相亲 , 请君为我倾耳听” 。
以下八句就是诗中之歌了 。
这着想奇之又奇 , 纯系神来之笔 。
“钟鼓馔玉”意即富贵生活(富贵人家吃饭时鸣钟列鼎 , 食物精美如玉) , 可诗人以为“不足贵” , 并放言“但愿长醉不复醒” 。
诗情至此 , 便分明由狂放转而为愤激 。
这里不仅是酒后吐狂言 , 而且是酒后吐真言了 。
以“我”天生有用之才 , 本当位至卿相 , 飞黄腾达 , 然而“大道如青天 , 我独不得出”(《行路难》) 。
说富贵“不足贵” , 乃出于愤慨 。
以下“古来圣贤皆寂寞”二句亦属愤语 。
诗人曾喟叹“自言管葛竟谁许” , 所以说古人“寂寞” , 也表现出自己“寂寞” 。
因此才愿长醉不醒了 。
这里 , 诗人已是用古人酒杯 , 浇自己块垒了 。
说到“唯有饮者留其名” , 便举出“陈王”曹植作代表 。
并化用其《名都篇》“归来宴平乐 , 美酒斗十千”之句 。
古来酒徒历历 , 何以偏举“陈王”?这与李白一向自命不凡分不开 , 他心目中树为榜样的是谢安之类高级人物 , 而这类人物中 , “陈王”与酒联系较多 。
这样写便有气派 , 与前文极度自信的口吻一贯 。
再者 , “陈王”曹植于丕、睿两朝备受猜忌 , 有志难展 , 亦激起诗人的同情 。
一提“古来圣贤” , 二提“陈王”曹植 , 满纸不平之气 。
此诗开始似只涉人生感慨 , 而不染政治色彩 , 其实全篇饱含一种深广的忧愤和对自我的信念 。
诗情所以悲而不伤 , 悲而能壮 , 即根源于此 。
刚露一点深衷 , 又回到说酒了 , 而且看起来酒兴更高 。
以下诗情再入狂放 , 而且愈来愈狂 。
“主人何为言少钱” , 既照应“千金散尽”句 , 又故作跌宕 , 引出最后一番豪言壮语:即便千金散尽 , 也当不惜将出名贵宝物——“五花马”(毛色作五花纹的良马)、“千金裘”来换取美酒 , 图个一醉方休 。
这结尾之妙 , 不仅在于“呼儿”“与尔” , 口气甚大;而且具有一种作者一时可能觉察不到的将宾作主的任诞情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