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诗词( 四 )
因为,如果写定《水浒》的,果真是施耐庵其人 。
那么,他在下笔之前,相对朝夕揣摩的,便该是民间流传已久的歌颂梁山泊好汉的口头文学,而不是施耐庵自己请什么高手画师所作的三十六人的图像 。
个个面目不同,这是一句笼统的评语;仅仅这一句话,还不足以说明《水浒》的人物描写的特点 。
试举林冲、杨志、鲁达这三个人物为例 。
这三个人在落草以前,都是军官,都是一身好武艺,这是他们相同之处;他们三个本来都是做梦也不会想到有朝一日要落草的,然而终于落草了,可是各人落草的原因又颇不相同 。
因为高衙内想把林冲的老婆弄到手,于是林冲吃了冤枉官司,刺配沧州,面对这样的压迫陷害,林冲只是逆来顺受,所以在野猪林内,鲁达要杀那两个该死的解差,反被林冲劝止;到了沧州以后,林冲是安心做囚犯的了,直到高衙内又派人来害他性命,这他才杀人报仇,走上了落草的路 。
杨志呢,因为失陷花石纲而丢官,复职不成,落魄卖刀,无意中杀了个泼皮,因此充军,不料祸得福,又在梁中书门下做了军官,终于又因失陷了生辰纲,只得亡命江湖,落草了事 。
只有鲁达,他的遭遇却是“主动”的 。
最初为了仗义救人,军官做不成了,做了和尚;后来又为了仗义救人,连和尚也做不成了,只好落草 。
《水浒》从这三个人的不同的遭遇中刻划了三个人的性格 。
不但如此,《水浒》又从这三个人的不同的思想意识上表示出三个人之不同遭遇的必然性 。
杨志一心想做官 。
“博个封妻荫子”,结果是赔尽小心,依然落得一场空 。
林冲安分守己,逆来顺受,结果被逼得无处容身 。
只有鲁达,一无顾虑,敢作敢为,也就不曾吃过亏 。
对于杨志,我们虽可怜其遭遇,却鄙薄其为人;对于林冲,我们既寄以满腔的同情,却又深惜其认识不够;对于鲁达,我们却除了赞叹,别无可言 。
《水浒》就是这样通过绚烂的形象使我们对于这三个人发生了不同的感情 。
不但如此,《水浒》又从这三个人的思想意识上说明了这三个人出身于不同的阶层 。
杨志是“三代将门之后,五侯杨令公之孙”,所以一心不忘做官,“封妻荫子”,只要有官做,梁中书也是他的好上司 。
林冲出自枪棒教师的家庭,是属于小资产阶级的技术人员,他有正义感,但苟安于现状,非被逼到走下坡路,下不来决心 。
至于鲁达,无亲无故,一条光棍,也没有产业,光景是贫农或手艺匠出身而由行伍提升的军官 。
《水浒》并没叙述这三人的出身(只在杨志口中自己表白是将门之后),但是在描写这三个人的性格时,处处都扣紧了他们的阶级成份 。
因此,我们可以说,善于从阶级意识中去描写人物的立身行事,是《水浒》人物描写的最大一个特点 。
其次,《水浒》人物描写的又一大特点便是关于人物的一切都由人物本身的行动去说明,作者绝不下一按语 。
仍以林冲等三人为例,这三个人物出场的当儿,都是在别人事件的中间骤然出现的;鲁达的出场在史进寻找王教头的事件中,林冲的出场在鲁达演习武艺的时候,而杨志的出场则在林冲觅取投名状的当儿 。
这三个人物出场之时,除了简短的容貌描写而外,别无一言介绍他们的身世,自然更无一言叙述他们的品行了;所有他们的身世和品行都是在他们的后来的行动中逐渐点明,直到他们的主要故事完了的时候,我们这才全部认清了他们的身世和性格 。
这就好比一人远远而来,最初我们只看到他穿的是长衣或短褂,然后又看清了他是肥是瘦,然后又看清了他是方脸或圆脸,最后这才看清了他的眉目乃至声音笑容:这时候,我们算把他全部看清了 。
《水浒》写人物,用的就是这样的由远渐近的方法,故能引人入胜,非常生动 。
《水浒》的人物描写就说到...
如果出版一本当代诗词选评对所评点的诗词会侵权吗看到这个题目,我想起了我上学的时光 。
1、首先要先通读一下作品,有了个初步的理解;2、认真了解下作者的生平,文风;3、扒一下作者写这首诗的背景,比如当诗人是漂泊他乡,还是家国破败,还是中第后喜欲狂;4、再次总结你的理解 。
相信你已经整理了一些评价的模板 。
作者运用了XX手法,描写了XXX内容,通过写了XXXX,表达了XXX 。
套一下你的理解,一篇评价就出来了 。
最后附上刘需敏老师的高见 。
首先,关注题目 。
- 批评的剖析读后感1000字
- 人到中年,读懂这四首诗词,你就活明白了
- 《中国哲学如何登场》读后感摘抄
- 电视柜|电视柜如何选择尺寸
- 德祐的门店复制模式——如何快速培养人才? 薄荷曼哥
- 如何看出一个女生慢慢不喜欢你了
- 中介|中介如何知道你跳单了
- 《批评与意识形态》读后感锦集
- 如何阅读德里达读后感精选
- 如何阅读福柯的读后感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