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人与自然的诗词

写人与自然的诗词

描写人与自然的 诗句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
(韦应物)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烟销日出不见人, 唉乃一声山水绿 。
(柳宗元) 诗人用绘声绘色的手法,描绘了山川景物的优美秀丽、多姿多彩 。
下面的诗句: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
(李白)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
(杜甫) 气吞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
(孟浩然) 则描写了祖国名山大川的雄伟壮美和瑰丽神奇的崇高之美,给人以丰富的想象和力量,使人振奋,催人进发 。
自然是神秘的美的宝藏,她以自己的崇高和优美,给人美的享受,净化了人的灵魂,启迪了人的思想 。
自然是艺术的母体,她刺激着诗人的灵感,给我们留下脍炙人口的光辉诗篇 。
此外,诗人不仅欣赏自然的美景,从中享受优美和崇高,而且还从山川草木之中体味、把握自然之大道,即所谓“真意”,“味外之旨、韵外之旨” ,“象外之象、景外之景” (司空图语) 。
唐代的山水诗、田园诗以及访僧求道诗,蕴涵着 “禅意”、“自然” 。
如 日出雾露余,轻松如膏沐 。
淡然离言说,悟悦心自足 。
(柳宗元)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
(王维) 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 。
(刘长卿) 诗人从山川草木的实景中,烘托出新的意境,并从山川草木之外追求与天地人心浑然一体的大道 。
“其意象在六合之表,荣落在四时之外 。
”(恽南田《题洁庵图》) 总之, 唐诗中的日月星辰、山川草木是人们生活的连续,是人寄托情感、倾诉交流的对象;自然不是机械僵死的物质,是我们支配征服的对象,亦不是西方浪漫派文学中那种独立于人、外在于人、有内在神秘价值和规律的自然,她(自然)是人的延伸,她是与人和睦相处、亲密交往的朋友,她不仅是滋养生命抚育我们成长的母亲,是我们生活的依靠,而且是丰富我们的生活,寄托我们的情思,增加我们的美感,陶冶性情、体悟天道的媒介,是一个值得我们敬畏和看护的自然,她是生命的家园 。
唐诗是人与自然和谐交往的结晶,其处理“人—自”关系的方式蕴涵着丰富而深刻的智慧,如果我们对之珍视和发掘,将会给现在生态伦理问题的讨论以启迪 。
(原刊于《华夏文化》2004年1期) 1、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
(陆游《游山西村》) 2、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3、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
(曹操《观沧海》) 4、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
(孟浩然《过故人庄》) 5、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
(苏轼《题西林壁》) 6、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
(杜甫《望岳》) 7、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
(孔子) 1、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2、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
(李白《将进酒》) 3、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
(苏轼) 4、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
(李白) 5、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
(郦道元《三峡》) 6、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
(吴均《与朱元思书》)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袅袅:形容微风吹拂 。
洞庭:洞庭湖,在今湖南省北部 。
波:微波泛动 。
木叶:枯黄的树叶 。
战国楚·屈原《九歌·湘夫人》 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憭栗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 萧瑟:寂寞萧条的样子 。
燎栗:凄凉 。
若在远行:好象人在远行之中 。
战国楚·宋玉《九辩》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 汉·刘彻《秋风辞》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三国魏·曹丕《燕歌行》 榈庭多落叶,慨然知已秋 榈庭:榈巷庭院 。
晋·陶渊明《酬刘柴桑》 迢迢新秋夕,亭亭月将圆 迢迢:形容夜长 。
亭亭:远貌 。
晋·陶渊明《戊申岁六月中遇火》 芙蓉露下落,杨柳月中疏 芙蓉:荷花 。
南朝齐·萧悫《秋思》 寒城一以眺,平楚正苍然 寒城:寒意已侵城关 。
眺:远望 。
平楚:平野 。